大统华每周特价 信达超市每周特价 龙翔、龙胜超市(Oceans)每周特价 佳乐超市每周特价

加拿大密西沙加华人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384|回复: 0

当年加拿大:多伦多路名的来历

[复制链接]

2936

主题

2973

帖子

0

精华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5970
获赠鲜花
25 朵
个人财富
29577 金币
注册时间
2012-2-28
发表于 2013-7-15 13: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友情提示: 请千万不要登入陌生网站输入QQ号和密码,以防诈骗。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从哪儿看到的,谢谢。
北美华人新生活

保帮家电维修李师傅



心理热线



新客户展示位
更多广告请点击
中文黄页


有您的支持
我们会做得更好
天天在多伦多的路上走,对路名已经习以为常,很少会去想它为什么叫这个名字。从“约克镇”时代算起,本市只有200多年的历史,但是很多路名的背后仍有不少历史渊源。从本期《当年加拿大》开始,我们就打扫一下历史的犄角旮旯,从这些街道的名字中找找旧日的影子。
; S/ A$ T; Q, p* S% y8 i$ L- m6 b! `$ |7 q; _/ o( M
首先我们说说多伦多一词的来历。其实,关于多伦多这个名字的来源颇有争议。大多数历史学家相信,“多伦多”一词源于本市原住民北美印第安休伦族(Huron)的词汇“toronton”,意思是“聚会的地方”(place of meetings)。然而,加拿大自然资源部(Natural Resources Canada)却表示,这并非“多伦多”的本意。他们相信,这一词汇源于莫霍克族(Mohawk)语里的“tkaronto”,意思是“有生长在水中的大树的地方”(where there are trees standing in the water)。今天,在多伦多以北130公里处的Lake Simcoe仍然能见到类似的“水中的大树”。4000年,北美印第安人在这些大树的树枝上挂上木条,迎着水的流向筑成的堰堤(weirs),用来捕鱼。
: t) a" w2 r  U8 ^  M& Y7 T6 x  }, h/ I

1918年的Bay街
& A, Z6 U9 w! G4 h% ~; @& C5 q/ ^* K" a) z3 F+ U* j( P; x

" p) U" g" C/ j3 k$ UBay街(Bay Street):关于Bay街这个名字,最有意思的不是它的来源,而是它变更的过程。最初,这条街道的名字是“熊街”(Bear Street)。根据本国历史学家司坎丁博士(Dr. Henry Scadding)的说法,在殖民时期,一头熊为了逃避猎人们的追捕,逃出了树林并顺着今天Bay街的路线一直往南逃到了水里,所以当时的居民就把这条路径命名为“熊街”。1800年左右,这条路被多伦多的城市规划者们改为“湾街”(Bay Street),这是由于该街的最南端是一片湖湾,这就是今天的多伦多港(Toronto Harbour)的所在地。凑巧的是,今天Bay街已成为本国的金融中心,来来往往的股票投资人和交易人士最怕听到“熊”字(熊市),相信他们一定非常庆幸这条街没有叫“熊街”。 + P! f/ C! {  ]6 m. v) j# f

" Z+ f) T8 Y+ }% b/ ?

1920年的垂柳谷公園(Christie Pits Park前身)


1 d1 z8 j! P( F) P% tChristie Pits Park是市中心的地标和着名的足球、棒球场,原名“垂柳谷公园”(Willowvale Park),后来为了纪念威廉.克里斯蒂(William Mellis Christie)而改成现在的名字。克里斯蒂是前个世纪多伦多的大企业家。他于1848年从苏格兰移民过来,不久就在今天George Brown College的位置创办了极大规模的饼干厂。随着时间的流逝,昔日雄伟的厂房和高耸入云的烟囱已荡然无存,能让人们记得克里斯蒂的只剩下了Christie Pits Park。 " j) Q, g1 G3 ?* R
; {* {# A9 s5 }/ H' }

1933年Christie Pits Park球迷騷亂

Christie Pits Park一度是多伦多最大的室外足球、棒球场,在这里举办过很多大型的比赛。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球类运动就和骚乱挂上了钩。在1933年,Christie Pits Park也遭遇过一次长达6个小时球迷骚乱,给老一辈的多伦多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那次骚乱的故事,我们以后有机会再详聊。
" @8 f: j6 {& {; \" M# k
; W  h% v# \% Y1 ]/ {2 [# n

1920年代央街和布魯沃街口的舊宅


4 V. G# z$ F6 N4 X& iBloor Street:这条街道是本市着名的商业街,餐馆、酒吧林立。如果你特别喜欢在这里泡吧品酒,这条街的创始人一定会十分欣慰。Bloor街的命名源于本市的最早的酿啤酒商约瑟.布鲁沃(Joseph Bloore),他于1843创办了多伦多第一家啤酒坊。至1843年他将啤酒坊卖出时,这里已经形成了颇具规模的酿酒和酒吧区。1855年,多伦多政府在这条路上设立税卡(Tollgate Road),但是在填写这条路的名字的时候,不知道为什么把单词最后的E漏掉,变成了“Bloor”街。

1937年的Avenue Road i

Avenue Road:Avenue本来就是“街道”的意思,Avenue Road直译就是“街道路”。无论在哪种语言习惯中,用同义词命名都是非常可笑的。这就好比你永远不会对邻居介绍:“我家的狗名叫犬”。然而,如果查查市政府“公共绘图局”(Utility Mapping department)的历史资料,便会发现这条路的名字原来完全就是以讹传讹而形成的。前一个世纪,多伦多市政府派出城市规划员勘察地形、设置道路。一名苏格兰籍的规划组组长站到这块地方,用浓重的家乡口音说了一句“Let’s ‘ave a new road here”。于是,这条路就变成了“Ave Road”,而Ave又是Avenue缩写,所以以后又变成了Avenue Road,直到今日。
. r" D% Z+ L+ ?& L5 f( X! d' d5 I3 j0 C( v9 Z4 {- n
0 u2 R% m$ ~) |- d& P8 s

4 n" s. w( U$ o) ]0 E4 [0 c; d, z

1920年代的央街和女王大街路口

央街(Yonge St.):央街无疑是多伦多最着名、最有影响力的街道。它从地理上将多伦多分为两半,以东称之为“东区”,以西称为“西区”。此外,加拿大的第一条地铁线也是在央街的地下建造的。
3 R2 P9 |9 c' N* o' Z4 M/ y, p; u% S. s' s- x! a7 ^* S1 n
央街也是多伦多最早的街道之一,于1793年由时任上加拿大省总督西姆科(John Graves Simcoe)督造完成。建成后,西姆科以其好友、英国国会议员兼战争部部长乔治.杨格(Sir George Yonge)从男爵的名字命名。杨格从男爵没有子嗣,但是他的姓氏却因着多伦多的这条路一代一代传了下来。 ' q* D/ f( V: @1 J8 {% ]
6 {" ]" P6 j2 V& [$ j1 t8 k

7 k0 O! d. |- [' s% U4 x9 o) D) n4 C- [, }. m6 J/ I' p

喬治楊格

早期的央街北及西姆科湖,南至艾格灵顿大道(Eglinton Ave),后来才南延至安大略湖滨。在1998年以前,央街是一条省级公路,总长度达1896 公里,被《吉尼斯世界记录》记载为世界最长街道。1998年,安省宣布废除央街从多伦多至巴里(Barrie)段的省道地位,并把其降格为市区级公路之地位。于是,从那以后央街只剩下多伦多段,而多伦多段以北(约克区段)被称为约克1号区道(但居民仍称之为央街)。同年央街被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废除其世界最长街道之称,并由泛美公路(Pan-American Highway)取代。 8 [4 p& ^0 z# J. Q9 e

! w8 s: E% e% A7 ?; V

士巴丹拿大街老照片
) E- p) j( e0 e& M4 U% a. G! s! q9 i$ I
4 {2 P; C+ e# M4 Y
5 ]7 K+ k7 A6 Z0 p3 G* l  E& L士巴丹拿大道(Spadina Ave):“士巴丹拿” 一词是粤语音译,如果用国语音译,写作“斯普丹达”更为准确一些。当然也有人念作“斯普迪达”的,都可以。该词源于原住民奥吉布瓦族(Ojibwa)方言,意为“陡坡”。安省最高的山峰“亚士帕提那山”(Ishpatina Ridge),其实和“士巴丹拿”是一个词。士巴丹拿大道于1815年,由时任上加拿大省政治改革家、医生威廉.鲍德尔温建成。由于鲍德尔温的住宅建在山上(就是今天Davenport路一带),所以他就把新建成的这条路命名为“士巴丹拿”。最早的时候,士巴丹拿大道仅是从布鲁沃大街到女王大街这么一小段,再往南叫做“布洛克街”(Brock Street)。1884年,“布洛克街”并入士巴丹拿大道。
- ?4 ?3 p4 Z. I
6 u+ L2 i4 @+ B" v* m
5 b' A# G6 n; f在士巴丹拿大道和登打士街(Dundas)路口附近有两条小街“鲍德尔温路”和“菲比路”(Pheobe Street),则是威廉.鲍德尔温用自己和太太的名字命名的。

1920年代登打士大街一家劇院前的孩子們


. W6 L9 X; m% e. N登打士街(Dundas Street):1812年,美国发动对加拿大的侵略战争,今天的南安省一带沦为战场。为了加强对约克镇(今多伦多)西部诸镇的控制,时任约克镇义勇军领袖丹尼森上尉(George Taylor Denison)率领属下民兵以最快的速度修建了一条从约克镇通往登打士镇(今天的汉密尔顿一带)的军需品输送道路。由于当时这条路的终点是登打士镇,所以这条路也就被称为登打士街。在接下来的几十年中,登打士街经过了数次的延长工程,方才有了今天的规模。
- G2 ]4 u. y% ~7 Z“登打士”一词则来源于18世纪末期英国的战争部长、苏格兰梅尔村子爵、保守党人亨利.登打士(Henry Dundas)。1806年,此人因滥用公款而遭到弹劾、下台。虽然后来他将这笔钱退赔,但是再也无法重返政坛。1 n' W, Y0 ^# }+ ~+ j* a9 J' O
议会街(Parliament St.):若评选多伦多最名不副实的街道,议会街八成能上榜,因为无论是多伦多的市议会大楼,还是安省的省议会大楼,都和这条街一点关系没有。不过在200多年前,上加拿大省议会正是坐落在这条街的南端,临湖而建(当时多伦多还没有填湖造地,Front街以南就是湖面)。当时上加拿大省议会大楼的官方名称是“上加拿大议会宫”,所以这条街最初被叫做“宫殿街”,而今天的Berkeley街在在那时候则叫做“议会街”。 * k: A  W* P" r' B

# E! ~' m1 n4 C7 M+ r0 R3 z9 y

1904年阿德莱德大街上的“格蘭特大劇院”


, F  _; P- V: d$ f1 p$ O- Y" i" G0 F* P' {阿德莱德大街(Adelaide St.):不少澳大利亚人以为,多伦多的这条大街是引用了该国阿德雷德市(澳大利亚南部海港,位于墨尔本西北)的名字,其实并非如此。多伦多的阿德莱德大街取名的时间比澳大利亚早很久。 “阿德莱德”是英王威廉四世(William IV,1830年至1837年在位)的王后的闺名。她在出嫁前的称号是阿德莱德-萨克森-迈宁根(Sachsen-Meiningen,今属德国)郡主殿下。早在1797年,威廉四世还在当“克拉伦斯公爵”的时候,约克镇就把一条新路以他的夫人的名字命名了,而澳大利亚的阿德雷德市到1836年才用此名字。 4 o9 o4 a, ]% h4 f

( U) [, F$ t; j4 o" G+ v

1890年代舍伯恩大街上的教堂 * i/ p8 f9 c, c3 Y% e8 J4 X2 W
; t% [8 F- K6 E+ X8 ]/ l

7 S% m0 H: n) u* G: y0 V$ R舍伯恩大街(Sherbourne St.):舍伯恩大街原名卡罗琳大街(Caroline Street)——窃以为比“舍伯恩”好听多了。德意志布伦瑞克大公国公主卡罗琳本是英王乔治四世(1820年至1830年在位,也是前文提到的英王威廉四世的哥哥)的妻子。在乔治四世还是王子的时候,他迎娶了卡罗琳,而上加拿大省府也照例将她的名字命名了约克镇的一条路。然而,乔治四世和卡罗琳因性格差异极大造成婚姻迅速失和,以至于乔治在蜜月期间都带着情妇随侍。由于失宠和长期分居,乔治四世在登基后都没有把卡罗琳加冕为英国王后。

英王乔治四世的妻子卡罗琳


% Y' ^3 `% U) o- C' J. @' v9 Y* D7 v在卡罗琳失宠后,约克镇的卡罗琳大街也被改名成了舍伯恩大街。这本是英国一个镇子的名字(Sherborne),可是书记员填写的时候拼错了一个字母,好在读音没变,仍然是“舍伯恩”。 6 r+ j8 f, e- L

) h8 p' D. _2 I; x0 ~  i6 i8 w* f 1 i$ q  ~! ?7 _) F) T3 k
! D; `5 z( r' d( D  w

1956年巴佛士街上的圣瑪麗天主教堂


' r6 ]  A; Q. |! ^% w" E; k巴佛士街 (Bathurst Street):巴佛士街是为了纪念19世纪早期的英国保守党政治家亨利巴佛士伯爵(Henry Bathurst)。在1812年美加(英)战争之后,巴佛士伯爵在英国议会内大力主张对上加拿大省加强开发,以抵御美国的威胁。他主导了19世纪早期从英伦三岛来加拿大的移民潮,还推动建立了国王学院(今多伦多大学)。虽然巴佛士伯爵对加拿大作出了极大的贡献,但是他一生没有来访问过。在2004年至2007年加拿大汽车协会(CAA)评选的本国十大最差公路,巴佛士街连续4年榜上有名。后来路况好转,才摘掉了这个不光彩的帽子。
; ~# X  P/ U0 a; @- U! t: w% }# w+ C* h
5 K# O9 ]# J4 S, _9 M7 M

1955年奧盛頓大道和女王大街附近的哥倫比亞旅館

奥盛顿大道(Ossington Ave):奥盛顿本是英格兰诺丁汉郡(Nottinghamshire)下属的一片封地,领主是丹尼森家族,挂子爵衔。18世纪,丹尼森家族的一支漂洋过海到多伦多,并称为本市最古老的名门望族之一。丹尼森家族的老宅Brookfield House就曾位于今天女王大街和奥盛顿大道的西北角。为了纪念故乡,多伦多的丹尼森家族就把门前的这条路命名为“奥盛顿大道”。该区周围还有Brookfield街、丹尼森大道(Denison Avenue)、Dovercourt街、Heydon Park街、Rusholme街,都是由丹尼森家族起的名。
$ M3 e  K$ p9 f8 v+ \% v' ~% g) D6 [- ]3 D& n" i
韦尔斯利大街和威灵顿大街(Wellesley and Wellington Streets):这两条大街是为了纪念在滑铁卢战役中击败拿破仑的英国威灵顿公爵亚瑟.韦尔斯利(Arthur Wellesley)。他后来曾担任英国首相,而多伦多人为了纪念这位勇敢的战将和政治家,把两条路都以他的名字命名。本市有很多以名人命名的道路,但是两条路都以同一个人命名,着实不多见。
% ~0 S) X% e1 Y, S( T1 N; V& z' S; G) w4 x5 {  @6 c
& i) r. R8 D, S6 h. g5 p$ f' [/ f# F
6 Y( i4 U. M1 B* y' q
1919年高露潔大街上的高露潔衛生用品廠里的女工正在包裝肥皂
- g( d: m; j+ \) A/ N5 n9 Q
% F6 N! U* h% Q- Y% x高露洁街(Colgate Avenue):在市中心走,有的时候会看到一些很有意思的街名,比如说位于女王东街Logan 路口和Carlaw路口之间的小路“高露洁街”。很多人看到这个名字都会想到那个着名的牙膏品牌。没错,这条街就是以高露洁牙膏公司的创始人威廉.高露洁命名的。在前个世纪晚期,这条路所在的区域是一个高露洁卫生用品厂,今天厂房早已拆除,但是名字留了下来。 0 L4 K( C- p" U( l
2 o) s) _: Q/ O) M# G: |( C7 W, x
《多伦多路名的故事》的上篇和中篇写完后,有读者反馈说,文章介绍的道路大多位于市中心,很多并不为华人所熟悉,希望能介绍一些华人聚居区里面道路的来历。应该读者要求,在本系列的最后一部分,我们聊聊士嘉堡一些主要街道的来历: % E- q- z) q$ ~/ z: j

8 Z2 T/ c7 o2 ~- A% [) V ( L9 F; i  X5 u
# Q: P1 k8 k# |4 x

1878年芬治大道和Jane路附近的一所民宅和居民


8 y9 P2 }8 x$ Q* `芬治大道(Finch Ave):芬治大道可能是多伦多北区华人最熟悉的路了。芬治本是英国肯特郡的一个古老的乡绅家族,在16世纪末期,该家族的约翰.芬治曾被册封为男爵,任命为英格兰大法官。很多年后,这个家族中的一支漂洋过海到多伦多发展,当中有一人也叫约翰的,在今天芬治大道和央街的东北角(今天这里是TTC地铁站)建了一座“芬治旅馆”(Finch's Hotel),于是门前的这条路也就被叫做“芬治大道”了。早在1873年,“芬治旅馆”就被拆毁,不过细心的乘客会在车站里发现一块纪念牌。

芬治大道的纪念碑 ; b' ?) a. a) M; K& `0 y$ V) e- a4 N
4 ]' d2 f1 a  r( F2 k, Y- b
在1950年代之前,芬治大道两侧布满了教堂、校舍、墓地。到1960年,多伦多经济大发展的步伐临到北约克,芬治大道被扩建成4车道,变成了一条商业街。 4 n9 l  M8 d+ t. e
3 S& K4 p0 w' P& e6 Y( Z

J.C. Steele開的綠草叢(Green Bush)旅館

) |% T, c  z8 E9 `6 @2 y( N
斯蒂尔斯大道(Steeles Avenue):斯蒂尔斯大道,粤语音译“士刁士”,曾让不少大陆背景的移民摸不着头脑。斯蒂尔斯大道是多伦多市由安大略湖向北数上的第十三条基线,所以最初被命名为“13街”。约克区有“14街”、“16街”,都是由此得名。在道路建后不久,本地商人斯蒂尔(J.C. Steele)于该路与央街的西北角开设绿草丛酒店(Green Bush Hotel),成为这道路的地标。因此,市府最后使用酒店东主的名称将第十三街改为“斯蒂尔斯大道”(Steeles Avenue),直至今日。
- s9 v1 C: V8 }! f% B) ~! w5 ]3 d  Q) o9 A6 c) V( [) \* Z

1890年代雪柏大道和央街附近的金獅旅館


8 H* v# _1 T& m/ o' S! e; s1 Y雪柏大街(Sheppard Ave):雪柏大街是为了纪念多伦多早期的居民约瑟夫.雪柏(Joseph Sheppard I),他曾在今天央街和雪柏大街的西北角那里拥有一片大约400英亩的地皮。大约19世纪早期,他的儿子在这块地上开了一家商店。今天,这块原先400英亩的地皮已几经分割、转手,用作商业用地和建高层公寓,早已是寸土寸金。
  d/ A# `" y) c% m: ?今天Sheppard大街在士嘉堡段,本叫做“Lansing Sideroad”,后来和北约克的Sheppard大街连上了以后,为了减少司机认路的麻烦,就并入了Sheppard大街。 ; {+ z/ L2 m' L9 Y5 `
( {( @7 B& P' d0 c: \- l' U7 p

1966年維多利亞公園道和丹佛士大街街口的農產品市場


1 x, s( J: a' j$ b0 w维多利亚公园道(Victoria Park Avenue):在二战前,维多利亚公园道只是位于士嘉堡南端的一条很短的公园小径。路旁曾有一个公园,以英国女王的名字命名为“维多利亚公园”,所以这条路也就叫做“维多利亚公园大道”。1960年代之前,维多利亚公园道的最北端只也到丹佛士大街(Danforth Avenue)而已。随着士嘉堡的发展、人口上升,维多利亚公园道往北延伸至万锦市,成为士嘉堡的一条重要的干道。“维多利亚公园”早已不存在了,但是它的名字却随着这条道路存留了下来。
0 }8 s5 p: ?5 ?# o- Y( N. _: }沃顿大街(Warden Avenue):沃顿大街原名“沃丁大街”(Wardin Avenue),是以人的名字命名的。现在我们对这条街道名字的了解也只有这么多了。沃丁是谁,曾为多伦多做出过什么样的贡献,我们已全然不知。
3 B0 `! A9 t! G1 O: J" y1925年的肯尼迪路,差不多是今天埃尔斯米尔路口附近。
% Q0 ~4 i0 a# Q  R2 L3 p7 E) q1 D" f6 [0 R% w: Q' _
肯尼迪路(Kennedy Road):这条路是为了纪念士嘉堡的肯尼迪家族。18世纪晚期,约克镇(多伦多)义勇军第三团的一名士兵约翰.肯尼迪因军功被售予了一片位于今天肯尼迪和埃尔斯米尔(Ellesmere)路口附近的200英亩的土地。于是,肯尼迪家族就在士嘉堡定居了下来,成为最早的拓荒者之一。肯尼迪家族的后人遍布南安省,其中有一位叫汤马斯肯尼迪的,曾担任过安省第16任省长。
/ S; m% N2 B" }9 S' H! D9 Q$ i& J+ F! @1 q1 K

安省第16任省長:湯馬斯肯尼迪


8 F9 |6 o# d- _" d0 S" z) b( _米德兰大道(Midland Avenue):在1882年以前,米德兰大道叫做“教会街”(Church Street)。1882年,米德兰铁路公司(Midland Railway Company)在这条路的附近修建铁道,于是这条路就被改名为米德兰大道。仅仅两年后,米德兰铁路公司就被收购,埋没在历史的海洋中,不过它的名字因着这条路留了下来,此外那条铁路也留到了今天,经常在士嘉堡开车的人一定对它有印象。
% C7 D9 e1 I% [* b  J: J6 {0 {《多伦多路名的故事》系列到这里算结束了。不过,对于本市数以万计的道路来说,本文能提及的只是沧海一粟。其实,本市道路的命名很有规律可寻,只要我们细心观察、注意查找,会从历史的角落中找到很多有趣的故事。
密西沙加中文黄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广告合作(Contact Us)|关于我们|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加拿大密西沙加华人网

GMT-4, 2024-9-29 02:30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