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新加国大学排行榜上,卑诗大学(UBC)名列前茅,而在卑诗大学的学术研究领域,目前出现越来越多的华裔学者,已经形成一支举足轻重的师资队伍。其中又不乏领军人物,像研究老年痴呆症获得重要突破的宋伟宏教授,像研究人造骨节新材料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汪日志教授等,都是加拿大所在领域的顶尖专家。 : E5 {+ h0 o# }2 H* _0 F& F" r
5 {' x2 U; o) W, p2 A+ k8 i从浙江走向世界的汪日志,一直对材料工程(materials engineering)孜孜矻矻,锲而不舍,多年来专注于人骨材料的研究与临床试验,并带领自己的科研组合取得了客观的成果。然而正如他本人所讲,新材料的探究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艰辛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要经历尝试、失败、再尝试、再失败直至成功的过程。甚至一代人可能只成为其中的一个环节,而这个过程是由许多环节所组成。也正惟此,科学家的献身精神更令人敬仰。
8 _- ` C6 T) B5 S3 \. f0 b. C/ B7 b Y
* w0 \' f; _5 _+ {! u# U7 u. g" o/ V4 N
0 W6 `' K, s# w+ V6 X8 `( Q3 L9 y3 C9 C) f% {0 ~
汪日志在讲学中 6 b5 O6 a0 d/ p( \7 @. C& P! l
1 |9 @# F+ Z6 d3 c: ?一看见地瓜就反胃
4 P- V% j5 k: V$ v3 p! y5 U' J! s
汪日志出生在浙江临海市,属于该省臺州地区。蒋介石是浙江奉化人,所以浙江出了不少国民党的名人。臺湾空军司令周至柔就是临海人,而汪日志的堂伯也在国共內战时期去了臺湾。 7 |, o Y4 R3 t7 E
+ b& B$ p0 Z" X$ C6 w) C% ~汪日志的老家在山上,很穷,田很少,当时几乎一年四季都吃地瓜干,山地不能生產水稻和小麦。汪日志追忆说,往往是奶奶早上烧一锅水煮地瓜,一日三餐都有地瓜吃就很不错了。收获季节將地瓜切片晒干,留到冬天吃。一个 堂兄就因為常年吃地瓜,肚子肿胀成疾。直至现在,汪日志只要一看见地瓜就头疼,怎么也闹不明白地瓜咋就突然变成“富贵食品”了。
- u* S/ m/ v0 M- S0 l1 E, z: g2 ^3 u+ E B/ t
汪日志虽然是农家子弟,儿童时代就早慧,6岁上小学,10岁那年搜集到眼药膏壳,上面有低熔点的锡合金,在炉子上熔化后,用火柴盒浇筑,把桌子都烧一大块,遂落下一个外號“小铜匠”,这也看出他很早具有的喜爱琢磨的动手能力。 - S7 E4 Z; y7 G) N9 F
0 X6 r- d$ s- B v1 ~' V& j汪日志所在的农村中学,高中班55人,当年只有8人考上大学,已是全区最好的了,当时作為学习委员的他能考上重点大学,实属凤毛麟角,也成为当地学校作为励志的一个楷模。
4 v4 g! E. `! m& ?; ^8 Z. p% I1 n, |- N8 B6 F8 n
1979年上大学时,汪日志才15岁,无论在家里还是当地,都算是出类拔萃。他姐姐高中毕业,哥哥在当地师范念中文系,已经算是很不错了。: C( Q& ]' {; ?* K- ^: g N
每逢暑假回家,汪日志依然要到地里干活,家里有块自留地,种的还是地瓜。 ( H+ G/ t( j" g5 H2 r3 L9 h3 J: A
汪日志(右三)与研究团队 ; d* N' t7 g9 g" \. z: w
1 z' |2 D5 m: T
& k; h; ^4 H: X6 f) v+ h' u4 j: o' e3 N5 \读材料学歪打正著
! V( u9 C2 {6 n9 N9 ?. u0 l7 j0 @: s$ m& ]; r8 Y
汪日志就读于浙江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可是当年参加高考时报的第一志愿是浙江大学电机系。农村来的孩子以生存為主,只要能上大学,端上铁饭碗就行,作為农村户口,如果考不上就得回家种地,所以就挑人少的系报,而且在“服从分配”一栏填上“同意”。不过他还报了一个“大连理工学院材料科学工程系”,而浙大的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刚成立一两年,考生知之不多,可能报考的也不多,既然服从分配,就把汪日志发放到该系。
k% D1 F% t; @* S0 c
$ c# K. e" A2 D! B j汪日志坦率地说,当时他并不清楚“材料学”到底是怎么回事,有点儿党叫干啥就干啥的意味。 从上浙大时起,汪日志就“从一而终”了,以后即使到清华大学读博士后,依然是材料学范畴。 1 C/ l$ u2 V8 y# F! @
3 d% j" _+ J6 Q2 t19岁大学毕业后,汪日志到安徽芜湖机械厂当上最年轻的工程师,接触快速淬火,古时越王剑就是淬火而成。他在厂里做工艺,处理鉆头,写出具体工序,再检查是否合格。4年后考入哈工大材料系,读6年直到博士。 0 q) ?: e- d2 b& U
+ `+ f" T7 @% s
与太太在北京科技大学工作时,向上面申请住房,被单位告知房子是给出国人员留的。刺激之下,汪日志就先去了以色列,那里有材料学国际权威,到那里做了三年博士后,对那里的研究环境赞不绝口,认為整个国家很有活力。 ) X2 H% z, p! b. m" {+ D
1998年汪日志来到美国明尼苏达州医学院,研究牙材料。90年代材料向生物医学方向发展,之后他又到普林斯顿大学材料研究所,研究生物材料。2002年加拿大招揽国际人才,出任各学科首席(Canada research chair),為期10年,每年10万元。由于汪日志的学术背景很好,遂被选中,联邦总理克里蒂安亲发委任状。' T; e' H2 y4 `
. g+ D8 [4 Y' g3 M/ E9 u! a* X
汪日志(右一)与学生在卑大校园 2 ~+ x; I& w1 Z, `* n
1 ^, S! Y; H$ O4 X+ k% O. q8 f
9 n* q. T2 H$ G8 ?- z. X生物材料领先世界
) }+ A) b4 C- b8 e M ^# \. C5 X1 Z, g' s
现在汪日志出任教授的卑诗大学材料工程系,原来的名称叫金属与材料工程系,再早叫冶金系。由于学生们总是抱怨“金属”这个词过于老旧,遂于六七年前改為现在的名称,因為学校关心的是招生。不过公司却喜欢“金属”这两字,对经营有好处。
J: z3 V& d1 {& v/ s1 F& E3 h( T% Q' l, a1 B8 E
在卑诗大学材料系,汪日志主要从事生物材料的研究,主要用于人工关节部分。据汪日志介绍,股骨面临断裂与预防,断裂后换上人工关节。新的人工关节无论怎样研制,其功能也不能与自然骨节完全相同,起码要面临包括抗菌等问题。因為只要一经开刀,就会有细菌感染,為了抗菌还要进行相关的药物实验。
6 @9 n/ E# o- O$ q0 _. a, ]+ h! m2 d& l6 Z \
- L& e. ~" q3 q6 K目前汪日志所进行的骨头结构与力学的研究,在世界上都处于领先地位。他说对骨头断裂的认识,其目的是為了预防。9 `, ?9 `: \" K' r. }6 ~7 V; s
由于造诣深厚和成就突出,深孚眾望的汪日志去年当选為加拿大生物材料协会主席,其总部设在多伦多,每年都要召开会员大会。汪日志主编过若干学术论文集,其中包括2004年编篡的《Biological and Bioconspired methods and Devices》等。
9 [* ]" f2 J0 g2 C) a
2 x7 C* p0 f0 T3 h( b+ b( [, A对于汪日志来说,新型骨骼材料是今后15至20年的研究方向,这个方向有很长的路要走,特別是隨著人口进入老龄化社会,既有这方面的紧迫性,也面临到不少新问题。每个人的骨骼关节都不太一样,需要為人量身定制。不管什么材料,一旦放入体內总会有问题,需要从医学和材料两个方面来加以解决,其中就包括植入材料的临床解决,让其材料的適应性更强。
# |7 q3 @9 o' u3 P {% r
$ l2 G7 d$ V% G7 _' r) }医学梦想终于实现
9 U9 j d; y! @; E! y" k' B1 i) Y/ o+ f d4 i6 v4 [+ `
汪日志披露,其实他当初最想读的是医学专业,可以申报的10个专业栏目,其中5个填的都是医学,其中包括上海第一医学院。因為母亲曾经在当地卫生院当过助產士,所以他对医院那种环境十分熟悉。母亲35岁那年不幸中风偏瘫,那时他立志学医,学完后给母亲治病,认為还来得及。- B. e! u# T0 W2 T! }9 j) k
目前在卑诗大学医学院,汪日志出任兼职教授,因為他所从事的研究內容,就是医学材料人工髖关节,属于生物仿生。当年尽管没有能够当上医学院的学生,如今却当上了医学院的老师,正应验了“君子自强不息”的励志名言。
/ ~* ? d+ I5 J( c现在汪日志有两个实验室,其中一个就设在卑诗医学院的关节中心,所以他就需要在材料系与医学院两边跑。
2 R' C6 ~2 r5 U# z" Z女儿如今在卑诗大学读科学,然后转入医学,对汪日志来说也算是一种圆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