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会员
![Rank: 2](static/image/common/star_level2.gif)
- 积分
- 164
- 获赠鲜花
- 0 朵
- 个人财富
- 816 金币
- 注册时间
- 2011-12-17
|
友情提示: 请千万不要登入陌生网站输入QQ号和密码,以防诈骗。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从哪儿看到的,谢谢。
8 x2 W4 ~6 J. X, g& f9 d: [
8 T( @* \8 u/ y4 D, F( o, C( k
近日《纽约时报》曝光了薄熙来和前妻李丹宇1975年的合影及情书翻拍图片。
+ N$ D) N8 U' e' Z+ C% e5 d照片是薄熙来和前妻李丹宇于1975年的合影。两人1976年9月结婚。
8 Y9 g0 ~- d8 v! w( m' @1981年薄熙来提出离婚,经过法院判决于1984年正式离婚。
' X/ }0 I, B1 F3 ^9 z5 \5 ^4 z薄熙来和前妻李丹宇的孩子叫薄望知,婚后第二年1977年出生。两人离婚之后,李丹宇让孩子改为姓李。李望知毕业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现从事金融业。4 Z6 f5 E/ A) D- i7 E; Y
1 @8 E0 ]0 ^$ Y- @: p
& `- b4 {! d4 v
& ^3 ?) Z9 U6 N1 _0 d6 a, J5 y
! g* |3 M2 h$ C+ R- ^
2 m% E! q, F. k+ ^( `, U
& j/ p/ \# O, u$ e0 O) x3 T# {
7 g$ [7 r8 Z5 f
$ O; q9 s- q9 r- f& o4 }8 Z
- e& }7 N2 b9 ?
% Y& M6 I3 r8 }+ K
2 h: f2 }0 C: O8 y c
) [0 I: J q8 y( ~# ?: b) C
y# \. T, o& S3 p' F5 W5 }
1 g& X/ ~4 W! e) T- N& r: N
; b6 U1 b! y j( Q( q/ L0 a1 S! @+ _" T2 {3 R7 ]) ~
( @/ P; t z/ z; e
9 C/ |/ E1 A( B3 @, x4 x Q2 S' t$ z薄熙来1975年7月14日写给李丹宇的情书原稿(全文)9 y g$ Q4 u9 D* B7 x
$ j: | ?& w" h9 k' M
_7 X/ ~% h4 T0 A1 j7 R* L
( m! t8 x8 p- g# u8 f
小矛:
4 h' Z+ a+ o( S, e8 a: k5 N7 ]+ x9 U* h- d0 [
: O% \- n* H `: t, r5 L
/ O3 b; I$ l3 |6 j9 e% `6 Z4 [我首先应该向你声明,此次这样的字大而稀,并非为了偷懒或应付差事,只是因为我习惯了较大的字,写起来舒服一些,只要看看我后面的篇幅,就可以证明我的勤勉了。. q" a- c; d3 {, I8 E; t$ a
) V y1 i) |9 t `
; u5 Z3 c5 i6 Z2 t. k9 I' }$ m/ t' }1 @5 |. m9 M
今天给你写信,大可以随便一些,因为一年里这样的机会十分有限。所以我要尽情地利用它,时间是11:20了。在这之前,我一直在看你的信,并审视我自己的照片,这是我奉命在生日那天照的,光亮亮的一个大脑袋,真没意思,但自惭形秽是不对的,不管他许多,还是给你寄去,由你取笑吧。以下我想谈谈对几个问题的看法,和你讨论讨论,就来篇八股文吧。- K# t) Y$ v! f6 S+ L# C
, V& m2 M+ ] m+ D( r: S9 X N3 p5 z0 c# ~1 a0 ^) d, B
/ r& b* j/ |$ X& [2 u形象问题
( z4 k$ }% |, H" I0 I P# l/ q# o D% ?
" H- b' r0 r5 q( c" e$ B
$ b. W L/ Z5 ?' |$ |
从你的信中我觉察到,你挺爱捉摸人的形象,这有点很像纳赛尔,他时常把别人的照片放在桌子上看上半小时。据说,凭着这个古怪的办法,就可以获得一个人的基本印象,八九不离十了。这并不是全无道理,而且十分有趣,你可能就受了他的影响。形象在实际中确实是客观存在的。在某种程度上,反映着人们的内心世界,包括思想、品质、性格这些东西,虽然有些人言行不一,但能克制,“不形于色”,但伪善者演正派人总是不大象(作者原文用词)的,伪装终究是要剥去的。怪不得捷尔任斯基总爱用他那双敏锐的眼睛去注视一个人的“形象”。在交往中,人们既注意观察自己朋友的形象,也珍视自己留给朋友的形象,而且越亲近的人就越重视这一点。人们总不希望自己在别人心目中是无足轻重的,除非这个人我们本身就讨厌他,希望他快些忘掉自己,省的被缠住。对于你的形象,有时我能心满意足地回味,尤其是临别前你从小妹家回来后,说的一两句话,我是非常动心的,连当时的表情、姿势我都十分清楚;可有时也不免模糊,这是感情不够好吗?未必,因为我主观上总是希望有一个你的清晰的形象。形象与感情有联系,但并不成正比;形象固然重要,但还以自然微妙。随随便便,自由自在就是使人最舒服的形象。尽管我留给你的形象既不高大,也不稳重,甚至有些使你别扭的地方,但保持了自然的本色,我也就满足了。我深信在自然的发展中,能日益加深了解,树立起一个真正的而不是臆想的形象。如果把你的大脑比作一个剧院,现在也许已经“座无虚席”了。早被那些“冠心病”“动脉硬化”“胆固醇”“心电图”之类的医学名字占满了,我这个迟到者自然没有座位。
" p1 k: x _; j) e( ~
# l4 i& a2 a3 t! L7 R7 P0 P
2 O( q. F8 P0 g3 V& u9 f# R5 s5 s h9 }
但只要有耐心,“功夫不负有心人”,我想双方都会找到座位的。
3 s5 L& P4 } D# C: _2 e0 L* q9 A
' L$ U1 z( e1 e3 o9 n& J; {
& _5 m1 m- ~1 @& c- I6 _
我们并不是单凭“形象”激发起来的热情而生活,更重要的是在理智的、精神与物质的互动中前进。毕竟“形象”还只是人们的向导。/ d; c9 s" h- [7 |5 Q
; ]; |2 a5 ] K, S @
, K* F: z# X# z8 A
- Y$ t7 B b0 x# M" {; F( g
谦虚与求实
$ y v! o) i0 \" H& R
5 w+ r) s7 f+ C! n, V) J" x. A " e- [4 [" a7 ?1 j. }
! ]8 L n0 D! o7 G0 Y, j人们往往爱表现自己而非言语上又故作谦虚,把自己说的这也不是,那也不好的。在朋友的接触中这种情况更是怪常。既使(作者用词)有的人是真实地谦虚,于事也是无益的。因为朋友嘛,就是为互相帮助,就是要互相了解,隐讳自己的长处既不能加深互相了解,更不能促进对方前进,很多满好的事就是被这种小资产阶级的虚荣心毁了的。事物总有两个方面,认识自己的缺点是必要的,为了自己的长处,由此鼓起勇气也是必要的,向别人讲述坦白自己的弱点是诚恳的,向别人介绍自己的优点也是自然而坦率的;谦虚固然是人之美德,实事求是确是我更为珍视的。我们既不应有庸人对一得之功的沾沾自喜,也不应有那种故意表示谦虚风度的做作。既然是朋友,了解就应该是完全、彻底。在这里,不必顾虑一般人所说的“面子”,表扬自己又何尝不可呢?说心里话,当我为看到你讲自己在呼啸的北风中长跪,在学习困倦时咬伤,只在黑夜里任凭一会儿的泪水的流淌,我是很感动的,而且也极其喜欢你这样对我讲述自己的情况。这丝毫没有炫耀的意思,你是真情实感的表达。希望今后也是如此,哪怕你讲自己如何“棒”,如何做出成绩,我也只会把这些当做你促进我前进的意思来理解的。当然,我也在同样要求自己。$ v- f/ Y: _+ H
7 D& Z* H9 [7 ^- w% W
* n/ g2 ~7 ]/ l8 A' J6 S0 N: z
* p: O3 ]6 Q3 ^( X- h1 B; W8 m) F3 I# A多愁善感1 S/ I# d% h, N" A! u" Q$ j" K. B
% h, ]8 O# H" P/ ?9 w; M
8 r" D, p* K! ^" M7 |9 c
( ^: k1 d0 b" h3 o9 q/ T
上次给你的信中给你戴上多愁善感的帽子请不要生气,那里50%是在开玩笑,并不是我对你的定见。“多愁善感”要一分为二,我不喜欢“多愁”,但喜欢“善感”。象(作者用词)你信中所描写的“轻风戏动的树叶,如同残阳的光辉,敲打窗户的雨声,及那静夜星空...”。这种“善感”我是挺喜欢的。一个人不应该思想呆板,沉溺于老套,除了学习工作之外就没有其他,生活浪漫一些好。思想活跃一些好,感情深沉一些好,许多革命的跃进和成绩,都是带有一些浪漫色彩的。总按常规走路是不行的,而回想那些革命的大师们,工作中思想中也常是严谨与浪漫二者同时存在。可以“触境生情,善感”,我认为还是一种美德。至于“多愁”,我就不喜欢了。而坦白地讲,我最担心的也就是你不要染上那种知识分子的通病——多愁。当然,以你目前的处境和经历过的事情是有理由多愁的。但多愁必定伤身且无补于事。而正因为我和你的经历极相近,所以更不愿总是发愁,而希望有一个乐观的,坚定的,对生活充满信心的人和我在一起。我从正面与侧面都了解到你是具备这些品质的,因而我十分快慰,只愿你今后遇到不愉快的事,想到伤心的地方,多往开阔处想,“天空(作者用词)任鸟飞,海阔凭鱼跃”。马克思讲“反悔过去,莫如发愤未来”,我们应该以此为共勉。
+ z* @7 W( b6 m
% w2 s! ]9 o' p1 [5 f * v. I& f- w; H
( \* O5 Y. k6 u: ~8 g
严格与宽解) g' A0 f/ R9 ` f
8 r% p$ I2 x$ o6 H
Z* q; V- i4 u 这是我对朋友的原则,希望你也能这样。我接受了第一次的教训,我以为对朋友一定要“严格”,就是说,如果有什么缺点,一定及时提出来,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没什么可保留的,有了矛盾就让它在萌芽时解决,不要一味“迁就”。1 Y+ l0 _. i. l! V7 M
" i i! g& r8 l) g 6 m N/ U+ M# P# D) h7 L
/ a2 f) @% K( l- A8 i0 X n/ C同时鼓励对方去努力奋斗,监督对方去实行自己的计划。我远不是一个意志坚定、一丝不苟的人。所以还特别需要这种“鞭策”。而且,不管你怎么要求,这种好意我都是能够理解的。
; q) o) _; f. Z) R9 f/ r* v# P( {( h6 u- D& L$ b0 x/ V
% V9 p9 X( I6 F0 |% G7 \ v/ M2 X+ U: k9 G) z* m+ F
另一方面,也应该有谅解对方缺点、错误的心胸和气量。俗话说:“人无十全,瓜无滚圆”,每个人都有他的弱点,要求没有缺点的朋友就等于没有朋友,道理很简单。但遇到不具体的事情就客意糊涂。尤其是相爱的人,他把对方想的是碧玉无暇,完美绝伦,因为一旦发现什么缺点就大惊小怪,耿耿于怀,结果反把事情弄糟。世界上的事情没有纯粹的,任何人都要有不足之处,连马克思也爱引用“人所具有的(缺点)我都具有”这句格言。所以,我们只有真正领会了辩证的思想,才会有真正容人的胸怀。我们已经看到了那么多,谁有点问题有什么可大惊小怪的呢?我有改造自己的决心,我有不断前进的勇气,但远不是一个完美的人,这点必须想请你注意。我希望你能毫不含糊地批评我任何一个缺点(甚至涉及本质),但我也希望不要象(原文作者用词)一般的知识分子那样过于细腻敏感。(我现在并不觉得你是这样,只是预想),很多事都要想的开,不要过于拘谨,不要按照一般的风气、见解来要求。我们各自的经历决定了我们看事的方法与思路,我相信这些在今后是可以彼此了解和互有启发的,而且基本点是一致的。& q5 k" m0 G0 l& u) y2 ?
* L) m( c3 x$ C & H' l) T. m4 j" M( t5 s
# f0 ~- l7 V7 g" g
积累材料
8 ~' h6 h& {* q: S
$ J a8 O/ g& l6 f* F) K2 F% [0 \, q4 W
8 f8 h4 {" N4 c2 h
: c9 U+ W1 ^' ?) S前几天我抄完了那些你所需要的“格言”之类,我很高兴,因为你所需要的,也正是我格外喜欢的,使我不由得想起古人说的“英雄所见略同”。我曾反复回味过主席的那句话:“聪明的人往往处在地位低、被人看不起、受过侮辱而且年轻的人中。社会主义社会也不例外。”真是有道理啊!
6 ] U( {& G, q5 z. @+ n" a6 K% b* i0 e1 c m6 x( c1 v( E
# C6 y2 R1 L8 n& T
7 w, A! t( S+ i( K" a. r
我现在就有这个习惯,看到好东西就想摘录下来,否则日后就找不到了。日积月累,这些东西都是极为宝贵的,过了几个月后再翻一次,实在又有新鲜的感觉,“如见故人”。今后有机会我也挺想看看你摘录的句子。 i1 f* r" g" p7 D
) h \- H! `1 b q
. f! C9 y$ @0 q" _: f* J
- V" ~. S" D/ p* g% ?0 V I原来,我是不大爱写日记的人,现在也如此。但生活许多大事、感想,丢掉又十分可惜,最近我想了一个好办法,就是我订期(原文作者用词)给你写的信,望你保存起来,今后会在一块,就是一本完整的日记,省的我再另开篇幅了。这些既是思想,又是生活,既是经验的总结,又是行动的顾虑,反正是啥都有了,积累起来是有意的。当然我也会给你的信同等待遇的。我很喜爱你抄来的那句格言:一个人如果没有坚韧性、果断性,向目的锐进的志向和毅力,那么,他的劳动就不可能是有成效的。“锐进”二字极好。
% r$ t2 u4 D3 N7 S
d W7 |; l$ t8 q, o ; l8 H& y. W/ _. u
# A3 T0 V) T! M+ h: l; b
问题就写到这里吧,也许你已怪烦透了,但只要你不给我扣上“懒婆娘的裹脚布,又臭又长”,这歇后语就行了。无论如何,我是写的“肺腑之言,真实感受”,且这么晚,我也固然有些迷糊了。$ v# s/ A& v, Q9 k' g
, {; V4 [0 e' o' G5 x! a$ S
/ m! l0 v x, N/ @
$ n0 I+ _! `2 u/ W! H" o+ t还忘了告你,为了对你有个“全面了解”,我专门去小航那里采注到了一个你的“好人好事”,收获不小。她也是准备好了,一、二、三、四地给我讲,从工作、学习到生活、锻炼,什么都降到了,就是实例还不够,未能满足我的要求。但这也大有补益,比如说,我工作能够有机会早回家的时候,就想起你是怎样向(原文作者用词)雷锋教人学习,主动值班的情景,于是坚持到下班,还受到师付(原文作者用词)的好评。4 F/ t# ?4 q( Z! [3 v B: ?
( s0 m6 c+ V, R$ R2 W q | 7 R( q' a/ r# V$ y* o; v" r
8 }* j( _) R& {/ J$ |% h- @
自然我也忧心忡忡地向(作者原文用词)到你是否爱生气“?回答是满意的。9 n/ w+ Q, X9 J
8 q9 ~/ w! d/ [3 S0 q# j: k: s
' o# p% ]' |: U, p* w
+ m7 o4 A# W4 P这次托她给你三件“礼物”,都是傻乎乎的小东西,你可别以为我是在取笑你,它们各有一个函义(原文作者用词):小铁盒上的小朋友代表纯洁,帽娃娃代表健康,而那小熊猫抱着球若有所思的样子,就让她代表深沉吧。另外买了打信封,小鸭小象怪好玩,就请它们经常鼓励你快乐点吧!# b( m+ u1 i( A5 M3 H
7 H* O) Y; h. e8 c, x$ Q( t: \ ; G! ^4 e- J0 X9 Z: l+ F
' l" A9 |/ \& s
至于此信,是我最费劲的,可也许我一本正经地说了半天,你在我看不见的地方都一再摇头,,认为是谬论连篇。那也不要紧,写信批判好了,我想来是很有兴趣辩论的,你说的对我就服输,有几件事我不是已经向你“投降”了吗?你的逻辑性还是较为严密,且能说一些令人信服的道理的,不过,社会经验也不怎么样,比我强不了多少,所以你对周围的人相交还是没下一番功夫的,否则有一天你的心跳也会,40多/分下,追上我的。' P. O; w, c7 a* W+ e9 `; J
1 t; C" ~, t+ ?" j+ u
6 s, W$ t5 g; \: ~2 U' E5 P1 C
: L1 Z+ z) u+ R& g. v2 s6 R
买到了《简略心电图》,只有精装一种,平装有价而无书,所以买了。但我还是有“节俭”的意识的。6 I4 q# \! e& M3 B
( u2 P, x( ^# R. X& Y7 T( s
1 T. v) \/ I( B3 n
, T" A4 ~- P6 D- T1 y最后“正告”你一句,今后写信千万不要太费时间了,从6点写到1点,尽管断断续续也不影响工作了,久而久之是要毁身体的。咱们又不是搞“接力赛”,不必过于紧张,“频率”大可以放慢一点。虽然就是在故作宽宏大量地“违心”地劝告你,但还是应关心关心你,确实要自重身体!“惩病克寿,矜壮暴死”,你可别自恃强壮而一意孤行啊。3 E$ p/ _1 F6 e7 x# L$ @: n1 a# P
6 D4 D( T3 ?4 a
# ^- _$ c3 C/ ^" L% K0 x) q+ C3 \& U. g
我也把笔记本上的第一句话抄给你:- Q+ r4 v; Q! @0 E: l
/ l0 j; M. ?" R" ~' k* r8 W
) O% m8 d* @. N0 |
顽强地学习,
9 J5 ^; [: _/ [( ]! c 耐心地学习,6 @6 ^; t7 i3 E1 u" ^
深刻地学习!0 @3 N! L/ L c* ~, U' D: [
言长纸短,难以尽述;友人之心,如在吾历;) M V5 h0 k6 f) c
香山很低,何惧险路;来日方长,走上征途。2 c* |; n: T) \- _( j |
友上 75.7.14! O/ [( S4 S+ x' Q
. d; h4 R, F5 Y* q& v5 f7 J 8 M: c2 s; ?* O, V
【薄熙来给李丹宇的情诗】 : A# m$ E% t2 A3 N9 `; r
& Q1 ]7 `& o5 i! K9 T7 Y% b沁园春 向前
* H7 j7 a" U( g! A5 q3 k4 j
( `7 D7 q/ x# B1 Y五岭威严,
; u$ J9 c8 k) v* _9 e) p8 r三山雄峙,
( D( e* s7 D4 ^3 j缅怀心坚。/ }1 H9 n: d. [! k5 ]( {
悼英烈捐躯,
! Q& W1 Q0 M+ a0 H3 M, X血化红泉。6 c/ T8 x# j+ z- E7 E; E/ T. F
国而忘家,
" u2 w6 p7 e, M& L) d$ b轻挥忧患。* V0 }1 `5 [! @0 p6 ]
太行苍松,
$ d* l: E# {0 y延河劲草,
7 i* w- t6 \& T6 m$ N! ^) {6 s凛然正气傲中原。
! e2 r" n, m3 L. Y阅青史,问中华儿女,3 u0 v6 b. i! ^/ z3 N2 Y' m
谁来接班?+ c3 m" v1 P- f& u ~8 _- e2 U
于今两霸争雄,
1 M$ r: v/ p6 B. H+ h鼓四海黑风恶浪掀。
/ M6 ]$ q' g8 d# i! T- G' ^ b% p莫辜负青春,
+ d7 h% j, T- S* o如火炽燃。4 E2 i- I# f- Y6 K- B$ C8 b
人民热望,
7 B% f/ _4 C+ y* d K勇负双肩。, N2 H3 ` u L+ A9 h
挚友同德, @& Y% Y+ z6 Q
心热如焰,
; i7 @6 E) U6 l% ^白首不熄永相恋。
$ x: d9 x& j3 c. `% l5 B+ Y/ a擎战旗,( W9 v2 V4 J+ G
更笑望丹宇,. \* D# w# N3 F. G
奋力向前。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