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统华每周特价 信达超市每周特价 龙翔、龙胜超市(Oceans)每周特价 佳乐超市每周特价

加拿大密西沙加华人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依然

【转】改变生活的心理学法则(细细读,很受启发)

[复制链接]

171

主题

1307

帖子

4

精华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545
获赠鲜花
4722 朵
个人财富
9138 金币
注册时间
2010-11-25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4 23:10 | 显示全部楼层
友情提示: 请千万不要登入陌生网站输入QQ号和密码,以防诈骗。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从哪儿看到的,谢谢。
北美华人新生活

保帮家电维修李师傅



心理热线



新客户展示位
更多广告请点击
中文黄页


有您的支持
我们会做得更好
15.晕轮效应:情人眼里出西施
5 i3 b  w  j$ W0 g; q" F& h& `- x. P* I! e( q/ s) U9 t5 w. N
  天津自行车厂是一家百年老厂,它制造的飞鸽牌自行车行销神州大地,但在开拓国外市场时却遇到了很大的阻力。1989年2月,自行车厂的领导听说新当选的美国总统布什即将访华,顿时眼前一亮,觉得机会来了。
7 I8 j; a4 E2 @! J
* y5 O7 \/ o4 G0 N7 y0 u5 d' q3 v  原来,布什夫妇是一对自行车迷,酷爱自行车运动。他们想从这一点找到打开海外市场的突破口。经过国务院批准后,天津自行车厂将刚投产的飞鸽QF83型男车和QF84型女车作为礼品车,送给布什夫妇。他们十分高兴,当场表示第二天在公众场合骑一骑。这个场面被全世界上百家新闻单位进行了报道。通过新闻的传播,飞鸽牌自行车开始名扬全世界。不久,造型新颖、性能可靠的飞鸽牌自行车源源不断地飞到了美国,并进一步打开了全球市场。 & P' Z; F1 ~& K5 t
9 b" s  H6 g( o+ W: l' [
  所以,要想使你的产品迅速为大众所知,打开销路,最好的办法就是找名人为你做广告。很多知名品牌都请过很多当红明星代言,借助名人效应,增加了产品的光环,最终获得了市场的认可。
/ ~. N. M: J& B3 w
' q7 d8 [5 x! m/ y! l  晕轮效应,是指人们对他人的认知时,依据个人的喜好得出最初的判断,再根据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而看不准对方的真实品质,形成一种或好或坏的“成见”。这好比在云雾的作用下,日月的光辉扩散到四周,形成了一个光环,因此晕轮效应又被称为“光环效应”。
' n2 I+ d& K" \/ E
; B4 M. Q4 w* c5 O9 o. T6 o  20世纪20年代,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爱德华.桑戴克最早提出了晕轮效应。他认为,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往往从一个局部出发,进而扩散得出整体的印象,容易犯下以偏概全的错误。一个人如果被标明是好的,他就会被一种积极肯定的光环笼罩,并被赋予一切都好的品质;如果一个人被标明是坏的,他就被一种消极否定的光环所笼罩,并被认为具有各种坏品质。所以,晕轮效应也可以被称作“以点概面效应”,是由于主观推断而形成的一种夸大的社会印象。
# M, q- R; [! i5 h" C% C
6 @# `9 ^. J& ^& N: ~  美国心理学家凯利为了证实晕轮效应的科学性,以麻省理工学院两个班级的学生为对象,精心设计了一个心理试验。一天,凯利向两个班的学生宣布,自己因故离开一段时间,临时请一位研究生来代课。他向第一个班的学生介绍这位研究生时,将他描述成具有热情、勤奋务实、果断等项品质的人;而向另一班学生介绍时,将其中“热情”一词换成了“冷漠”,其他各项完全相同。
# c' n* W" G0 e$ p0 }5 @9 r& z7 P3 O
  仅仅一词之差,效果却大相径庭。下课之后,前一班的学生与研究生一见如故,亲密攀谈;而另一个班的学生对他却敬而远之,冷淡回避。可见学生们对“热情”和“冷漠”这两组词的反应比较敏感,当他们戴着有色眼镜去评判他人时,这位研究生便被分别罩上了“冷”、“暖”两种不同色调的晕轮,极大地影响了自己受欢迎的程度。 7 ]1 S- l3 d" F  j  Q
9 a4 B/ P6 B. l8 i
  晕轮效应更容易发生在不熟悉的人之间,或者较为感性的人身上。外表是最能产生晕轮效应的因素,除此之外,晕轮效应还体现在以服装评判对方的品味和地位,以初次的言谈举止判定对方的才能与品德,以偶然性的行为判定一贯性的行为等方面。在人际交往中,或许无意中的一个粗俗的举止,便会让你在朋友的眼中大打折扣;也或许一个善意的举动,便能让你光彩倍增,在别人心中留下良好的印象。 ' e: k- ^$ i1 Q2 j
$ [" K3 v0 I9 B5 W0 O! I) |5 J) j
  在日常生活中,晕轮效应的影响无处不在。人们经常说的“情人眼里出西施”的俗语,便是晕轮效应的表现。沐在爱河之中的情侣,彼此相悦,隔着爱慕这层美妙的面纱,便很少从对方身上找出缺点。因为喜欢,对方的缺点在他们看来也成了个性十足的“优点”;因为喜欢,心境变得开阔,任何无伤大雅的缺点也都可以包容。
( D% @. E3 B' f& w1 G; y' w+ O# \4 y& R5 c
  另有一个典型的例子,每当我们看到某个名人爆出丑闻总会显得很惊讶。事实上,媒体的宣扬,如同为名人的形象渲染了一圈“晕轮”,我们心中有关这个名人的印象或许并非真实的他。他也是一介凡人,只不过比平凡人略微优秀一些,又怎能不犯错误呢?
3 G. C) r$ H2 s- {& s' W
7 Y9 C' f6 Y0 W4 E4 H  此外,我们在生活中也常受到晕轮效应的影响,以偏概全地对他人轻下评判。人们通常会认为漂亮的小孩更聪明,成绩好的孩子一定品性优秀;漂亮的女人一定举止优雅,富有教养;风度翩翩的男士一定事业较为成功,家境殷实;偶尔发过一次脾气的同事一定是个脾气暴躁、难以相处的家伙;因为喜欢一个人,便“爱屋及乌”地喜欢上了与他相关的人或物,等等。
2 F  q' |% Q" V4 u5 Y
* E" m+ e0 Y; W# A; i  仅仅抓住并根据事物的个别特征,而对事物的本质或全部特征下结论,是十分片面的。晕轮效应带给人们认知最大的缺陷便是容易形成偏见。有时我们抓住了人或物的某个特征,便凭借主观臆断,牵强附会地推断出其他特征,或完美无缺,或一无是处,犯下片面性的错误。我们在人际交往中,应该注意不要被别人的晕轮效应所影响,陷入以偏概全的误区。 6 Y& R% N0 n5 s

# R2 Y3 q' a9 i  m  三国时,凤雏庞统准备效力东吴,前去面见孙权。哪知孙权见他其貌不扬,举止傲慢不羁,便心生不悦,将这位堪与诸葛亮比肩齐名的奇才拒之门外,尽管鲁肃苦言相劝,也无济于事。礼节、相貌与才华原本并无直接联系,孙权仅凭庞统没有英俊的相貌和得体的举止,便片面地断定他只是一名沽名钓誉的平凡之辈,白白失去了一位栋梁之才。
  o* ^7 y3 e7 o) s$ G
- v9 `5 c: u5 \2 R* h$ K  相反,我们在应聘、交友过程中,如果能够巧妙地运用这种晕轮效应,有意将自己最优秀的一面展示出来,便容易博得他人的好感与认可,获得成功。
: O8 p( Y! {  l4 V8 I+ A4 ?: P$ L. M) t1 h, S1 i3 s
  小刘是一位刚毕业的专科生。一天,他来到一家公司应聘,发现其他应聘者大多是本科、研究生学历,顿时傻了眼。他想,如果按照常规程序投递简历,自己肯定没戏。于是,他趁中午招聘人员吃午饭时,拿着一张全英文版的画报在他们面前阅读。果然不出所料,招聘人员被彩色画报吸引,探过头来向小刘询问。小刘充分利用自己深厚的英文功底,用一口流利的英文向招聘人员介绍画报上的内容。最后,他们对眼前这位擅长英文的小伙子十分青睐,从众多高学历的应聘者中录用了仅有专科学历的小刘。 $ z" q  C  L% w2 l4 I1 I8 Z, u' ]
# P& X$ f4 |7 L. b0 U
  尽管晕轮效应是一种容易将人导入认知误区的心理效应,如果运用得当,我们也能够化腐朽为神奇,将它变作一块通往成功之路的垫脚石。
密西沙加中文黄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1

主题

1307

帖子

4

精华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545
获赠鲜花
4722 朵
个人财富
9138 金币
注册时间
2010-11-25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4 23:11 | 显示全部楼层
友情提示: 请千万不要登入陌生网站输入QQ号和密码,以防诈骗。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从哪儿看到的,谢谢。
16.从众心理:人云亦云,盲目跟风   + u$ n& m) G0 L+ S
: p$ R* N4 Q  v
     有这么一个实验:某高校举办一次特殊的活动,请德国化学家展示他最近发明的某种挥发性液体。当主持人将满脸大胡子的“德国化学家”介绍给阶梯教室里的学生后,化学家用沙哑的嗓音向同学们说:“我最近研究出了一种强烈挥发性液体,现在我要进行实验,看要用多长时间能从讲台挥发到全教室,凡闻到一点味道的,马上举手,我要计算时间。”说着,他打开了密封的瓶塞,让透明的液体挥发……不一会,后排的同学,前排的同学,中间的同学都先后举起了手。不到2分钟,全体同学都举起了手。 + d( `2 |' G0 s$ t  t! `$ v( p! @
) g9 t6 g2 S5 f( z
  此时,“化学家”一把把大胡子扯下,拿掉墨镜,原来他是本校的德语老师。他笑着说:“我这里装的是蒸馏水!” 9 S8 _# V) t3 s) Q0 M% v2 ]

1 L, ?+ o9 v9 i2 @% N! e  从众心理是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在知觉、判断、行为等方面与大众趋于一致的心理现象。“从众”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心理现象,通俗地解释就是“人云亦云”、“随大流”。一般而言,大多数人的意见比个人的更具有科学性,少数服从多数,也有可取之处。但是,若不加思考便盲目地服从多数,随大流,则是消极的“盲目从众”,这是不可取的。
& i7 j5 t4 K" a
' r" y' s; {9 }8 W% M  美国人詹姆斯.瑟伯有一段文字,传神地描述了盲目从众的现象:“突然,一个人跑了起来。也许是他猛然想起了与情人的约会,现在已经过时很久了。不管他想些什么吧,反正他在大街上跑了起来,向东跑去。另一个人也跑了起来,这可能是个兴致勃勃的报童。第三个人,一个有急事的胖绅士,也小跑起来……十分钟之内,这条大街上所有的人都跑了起来。” - v7 Q1 F. s( z
* v6 @) i, I, J! G
  法国自然科学家曾做过一个有趣的试验:他们把一群毛虫放在盘子的四周,让它们首尾相接,绕着盘子爬行,而在盘子中间放着毛虫们喜爱的食物。毛虫们开始爬行,一个接着一个,每一只都紧紧地尾随着前面的一只,谁也不敢掉队,也不敢独自远离队伍。它们连续爬了七天七夜,最终因饥饿而全部死去,而它们最喜欢的食物正静静地躺在盘子中间呢! ' k/ D) G/ x) v3 [( p8 D

, g3 e% u* A" K! x; o3 W7 z  或许有人会讥笑毛虫的愚笨与呆板,其实这种盲目从众的现象在我们人类身上也时有发生。几个朋友一起吃饭,或许你会放弃自己的喜好,和大家保持一致;同事一起讨论问题,当你的观点和众人相左时,即使认为自己是对的,也极有可能会放弃自己的观点而“随大流”;在公司里,有时领导的意见本是错误的,有些员工为了明哲保身,而违心地投了赞成票,结果后面的人都跟着投了赞成票;眼见身边的同学都成双成对了,如果自己也不找个异性朋友,岂不是太掉价了;看见路边有人发生了车祸,第一个人熟视无睹地走过去了,后面的人也很少有人伸出援手,等等。  
6 x5 [/ I+ a% `! J  |2 I1 }* }6 _6 |& q
  在人类的潜意识中有一种强烈的归属感,当个人的感觉与大多数人的意见发生冲突时,为了使自己不被别人认为是“标新立异”,不被群体所排斥,我们通常会在群体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看法而跟大多数人的意见趋于一致。
& ~+ v' T; d/ ]- L
7 f# S+ S$ r6 |' j4 s  为了测验从众心理对认知的影响,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将十个被测试者请到实验室,在黑板上画了A、B、C三条长短不一的直线,然后在旁边画了一条与B线等长的X线。心理学家问被试者X线与三条线中的哪一条等长。前九个被试者被事先安排,只有最后一个人是真正的被试者,事先并不知情。当前面的人都异口同声地回答X与A等长,轮到最后一个被试者时,他经过再三思索,极有可能放弃正确的答案,也回答说X与A等长。 " H8 ~% m& k' U  d, {/ Y, P
" e$ F! a* `( E3 Q$ b# [
  结果,在被测试的100个中,有38%的被试者会回答X与A等长。这表明,在面对群体的压力时,有三分之一左右的人会屈从于压力,选择错误的答案。 & {( r3 }+ S% b  i9 n9 v

% w* q' J) Z& D$ h4 j* U& D  不同类型的人,从众行为的程度也不一样。一般而言,较为感性的女性从众行为高于男性;年龄小的人从众行为多于年龄大的;生活阅历浅的比阅历丰富的人更易于从众;自卑、内向、没有主见的人,比自信、外向、有个性的人较易发生从众行为;文化修养低的人比修养高的人易于从众。
9 L" h) E9 ^8 u5 I& W& e. i/ g4 a% I9 h  M6 s
  诚然,对于从众行为,我们要一分为二地看待。从众行为具有两面性,积极的一面是有助于学习前人的经验智慧,增长知识,消除个人的故步自封,开阔视野;消极的一面是抑制个性发展,束缚思维,扼杀创造力,使人变得缺乏主见,墨守成规。因此,在生活中,我们既要发扬从众的优势,吸收他人的长处和智慧,也要避免从众的劣势,遇事时在参考众人的意见基础上,通过独立的思考和分析,得出较为客观的结论。 : m0 [3 g4 f* U1 H8 c

6 b- B  G; R0 D- l$ ^: e  近几年,媒体经常报道,在众目睽睽之下发生的意外灾难,竟没有人愿意伸出援助之手,大部分人充当了冷漠的看客。这真的是现代人良知泯灭、道德沦丧的结果吗?其实从心理学角度来讲,这也是一种从众行为。从众心理让社会职责分散化,每个人都心安理得地认为“危难面前,人人有责”,凭啥要我去做冤大头?因此,一位心理专家建议,当你身处险境、面对无人相助的境地,最有效的办法是针对性地向某人寻求援助。这样,道德和责任的压力会迫使他责无旁贷地尽力帮助你。
" [7 [& D9 R& T3 a. q% Y2 h  B$ a3 m9 J  f) l. d. e; S
  有一些精明的商家,深谙从众行为的精妙,专门利用消费者的从众心理达到宣传产品、获取商业利润的目的。他们通过广告宣传、公关活动、媒介报道等手段,在社会中引起轰动效应,激起群众竞相传播、议论、参与,从而将自己的商品炒热,达到盈利的目的。 ) s# g- z  Z7 d. k

" N7 k7 M6 Y% K$ \+ G4 s. t  我们每个人都是与众不同的,盲目的从众将会让自己失去独特的魅力。保持特立独行的思想,融入大众的群体,不失为一种可取的人生态度。有了自己的理念与方向,尽管身处芸芸众生之中,依然可以放出迷人的光彩。平凡,却不平庸。
密西沙加中文黄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1

主题

1307

帖子

4

精华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545
获赠鲜花
4722 朵
个人财富
9138 金币
注册时间
2010-11-25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4 23:11 | 显示全部楼层
友情提示: 请千万不要登入陌生网站输入QQ号和密码,以防诈骗。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从哪儿看到的,谢谢。
17.约哈里窗户理论:恰如其分地暴露自己
+ e( b' ]% v. W( `& V: |( [2 v3 e
  一天,美国亨利食品加工业公司的经理亨利.霍金士在媒体上发布消息说:“保险食品所用的防腐剂含有轻微的毒素,长期食用对人体有害,奉劝顾客慎重使用。”他坦言自己是偶然从化验鉴定报告单上发现这种情况的,最后承诺本公司今后绝不使用这种有毒的防腐添加剂。
$ Z  @: {( ^9 E9 f- {- \$ a* M3 A6 \6 k5 I- g% j# d' Y
  亨利开诚布公地披露产品中的问题,原意是想设身处地为顾客着想,树立公司良好的公众形象,从而获取消费者的信任,赢得市场。当时几乎所有的食品加工厂都使用防腐剂来保鲜食品,亨利的这一举动招来了同行业的激烈反对和诋毁。在同行的联合抵制下,亨利公司的产品在市场上节节败退,公司一度濒临倒闭。没过多久,亨利的坦诚赢来了政府和民众的理解与支持,在民众中树立了诚实企业家的形象。在很短的时间内,亨利公司迅速恢复元气,一度滞销的产品成为热门货,后来发展成为美国食品加工业中的佼佼者。 ! U" Z/ C( A0 A. b& S
) b9 `6 @' k. B' C$ n; J
  在通常情况下,人们习惯于展示自己的长处,隐蔽自己的劣势和不足。有时如果反其道而行之,适当向对方暴露自己的短处,反而能够赢得别人的信赖和敬重。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约瑟夫.勒弗特和哈里.英厄姆将这一社会现象称为“约哈里窗户”理论。他们认为,每个人心里都存在四个区域:自己了解、别人也了解的“开放区域”,别人了解、自己却不了解的“盲目区域”,只有自己了解、从未向人透露的“秘密区域”,自己和别人都不了解的“未知区域”。 7 X4 F+ t  ~4 D2 u5 f

0 Q' {" ?1 _2 |  I7 [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际之间的交往状况好坏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相互之间“自我展示”的程度。人与人的交往是一个互动过程,我对别人开放的区域越大,往往容易获得对方相一致的开放区域。一般而言,尽量扩大“开放区域”,缩小“秘密区域”,多向对方袒露心扉,自然容易获得别人的好感。 8 y1 ^0 P! K6 k! ]
# w6 x8 A! z& ?
  我们在人际交往中,如果能够敞开心扉,适当暴露自己,将真实的一面展示出来,往往较易赢得对方的信任。在多数的情况下,人们总是喜欢和一些坦诚、真实的人交往。如果对方勇于坦言自己的不足和缺点,我们反而觉得他很坦率,拉近了彼此的心理距离,心里会感觉更加踏实。每个人都生活在自己的隐秘世界中,人与人之间总有一些隔阂和戒备,而自我暴露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融化这层隔阂,使人与人之间能够互相理解与接纳,相处更加融洽、和谐。 & U$ i4 a  a. }, w% {; G5 k0 n
1 ^% Z9 [8 }( e3 O6 Q
  心理学家奥特曼认为:“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在自我暴露逐渐增加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随着信任程度的提高,双方会越来越多地暴露自己。”一般情况下,关系越密切,人们的自我暴露就越广泛、越深刻。因此,自我暴露的广度和深度,成了测量人际关系深浅的“尺度”:自我暴露的层次越深,说明双方的交情越深,关系越融洽;相反,如果对方对自己的私生活讳莫如深,则表明他对你心存戒心,并没有把你当做他的知己朋友。
7 X$ |  |4 `# i: F
3 x: h7 P+ e; X! l7 N  心理学家将自我暴露的层次由浅到深,划分为四个层次。首先,是情趣爱好方面,比如饮食习惯、偏好等;其次,是态度,如对人的看法,对政府和时事的评价等;第三,是自我概念与个人的人际关系状况,比如自己的自卑情绪和家人的关系等;第四,是隐私方面,比如个体的性经验,个体不为社会接受的一些想法和行为等。
0 Q" F( s' K: A4 f9 A5 ~" Z( k6 g
4 X6 F* q6 _, o% o4 f( Z  当然,无论两人之间的关系多么密切,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些不愿为任何人所知的秘密。自我暴露并不是越多越好,而是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和分寸。恰如其分地自我暴露能够快速拉近彼此的距离,而过早、太少和太多的自我暴露反而让双方更加疏远。过早的自我暴露容易引起对方的慌乱和怀疑,进而产生自我防卫的措施,反而拉大了双方的心理距离;太少的暴露不利于建立平等和谐的关系,而过多的暴露又容易让人产生厌恶的情绪。正确的做法是,彼此自我暴露的程度要趋于一致,暴露的过程一定要循序渐进。对比较亲密的朋友可以做较多的暴露,对泛泛之交可以做中等程度的暴露。
& _9 V( n' C3 d* s/ o
* k( V$ ]" G- r. Y$ ~  我们在求职过程中可以运用“约哈里窗户”理论,适当暴露自己的秘密,袒露胸怀以获取对方的同情与理解。某大学计算机系的贫困生小杨,毕业后来到一家大型电子企业应聘,看见前来应聘的毕业生强手如云,不禁有些泄气。后来,他心生一计,成功使用“自我暴露”的计策,从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成了这家公司的员工。 1 d5 q# B8 d$ e

6 m& F/ f1 Z: t1 M( c9 f. o  原来,他了解到这次招聘的主考官曾经也是一位贫困生,后来经过多年的打拼,成就了今天的事业。面试结束后,小杨不失时机地暴露了自己艰难的处境:如果这次的面试没有通过,自己的生活将难以为继。面试官心中一怔,好奇地探问缘由。于是,小杨便将自己贫寒的家境、远大的抱负,以及目前尴尬的处境讲述给面试官听,态度诚挚而热情,表情凄苦而坚定。面试官为他的真诚所打动,耐心地问了他一些专业问题,发现他确实十分优秀,最终录用了小杨。
/ B4 M2 d$ L+ |8 o4 F) e% }& ]* [1 g- W3 q8 T
  此外,“约哈里窗户”理论还能应用于商务谈判中。我们在商务谈判中,并非一定要寸步不让。如果双方能够坦诚相对,事先吐露出自己的真实需求,做出较小的让步,反而能够各取所需,换取更大的利益,达成共赢的局面。
0 D. F8 t; O5 d1 g# |, S5 b) {9 n
* J7 N1 n8 t3 ]" G  G  恰如其分的自我暴露,不仅不会将你置于危险的境地,反而会为你营造一个相对和谐、友好的交际环境。只要能够把握好自我暴露的火候和分寸,我们便会在社交和职场中游刃有余,深受人们的欢迎和青睐。
密西沙加中文黄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1

主题

1307

帖子

4

精华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545
获赠鲜花
4722 朵
个人财富
9138 金币
注册时间
2010-11-25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4 23:12 | 显示全部楼层
友情提示: 请千万不要登入陌生网站输入QQ号和密码,以防诈骗。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从哪儿看到的,谢谢。
18.异性效应:男女搭配,干活不累 . ~+ O# b5 y) h/ X/ G0 i

: u" A' k/ P: B6 q4 H1 E2 {  在宇航员、野外考察人员等一些工种比较单一的男性职业中,时间久了,从业人员会患上一种“怪病”。在航天宇宙飞行中,有半数以上的男性宇航员会产生一种“航天综合症”,出现头痛、眩晕、失眠、烦躁等症状,服用任何药物都无济于事;无独有偶,很多前往南极考察的澳大利亚科研人员也出现了同样的病症:晚上失眠多梦,白天昏昏沉沉,试用了多种治疗方案都丝毫不见起色。
% r' P7 F& t0 e5 Y, H" K8 O$ w) E- ^
  后来,经过调查研究表明,这是由于“性别比例失调严重,导致异性气味匮乏的结果”。于是,美国医学博士哈里教授向美国宇航局提出建议,在每次宇航飞行中,挑选一位健康貌美的女性参加;一些国家也有意安排一两名女性参加南极的考察队。于是,航天员和考察员们所患的“怪病”便不治而愈了。 2 C% z' w* d8 r

. c8 c- w2 u! b' Y" q  俗话说:“男女搭配,干活不累。”在日常工作中,团队如果由适当比例的异性组成,员工的工作热情相对高涨,不易感到疲倦和厌烦。这便是心理学上“异性效应”的作用。“异性效应”既不是指亲密的夫妻关系,也不是指与男女之间日常的一般性接触,而是指异性在工作、学习、娱乐中,为了加深了解而进行的接触交流。这种交流是男女双方为了事业进步、丰富人生、感情愉悦而进行的有益活动,是男女之间基于健康交往基础之上的一种心理反映。
9 N' H" l' C+ L- A( K7 n. b9 \' a
, H. S* ~; g: U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异性效应”的现象:男营业员接待女顾客,一般要比接待男顾客热情些;男性对待女性求助者通常要比同性更为殷勤;男女共同参加的活动,较之只有同性参加的活动,会让参加者感到更为愉快、热情澎湃;男女搭配的工作小组,工作的积极性更高,处理问题会显得比较顺利。在学校的运动会上,来自异性的“加油”声会给运动员带来更大的鼓舞和力量,等等。 7 v# t' B* {8 \( H' M! g
9 n& f9 {# `0 B
  如同磁铁总是同极相斥、异极相吸,“异性效应”的出现源于人类的本能。有一个隐居深山的老和尚,抚养了一个孤儿,老和尚每天都悉心教导他信佛。小和尚悟性也很高,成了一名虔诚的佛教徒。16岁那年,老和尚觉得应该带他下山了。到了山下,碰到一个姑娘在挑水,小和尚望着她发呆。老和尚一看,马上警告说:“这是老虎,不能看!”回到山上后,老和尚问:“你今天下山,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呢?”小和尚不假思索地回答:“我最喜欢老虎!”
4 G) H' b* ^" q
, @2 N  M* i+ ^. [2 H  除此之外,“异性效应”还源于男人渴望被崇拜、女性渴望被赞美的虚荣心理。在人际交往中,人们一般对容貌美丽、举止优雅的异性更感兴趣。人们跟异性在一起时,为了给对方留下好印象,会更加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因而出现女孩的好打扮,男孩在女孩面前的“英雄行为”。 6 `5 ~$ o" ?4 A

# u8 d8 @" d! l5 D  在企业管理中,管理者可以适当安排工作中男女的比例,达到互助的效果,提高工作效率。男女思维、体力、心理等方面的差异,可以产生互补作用。男性比女性更具有体力和耐力,女性则比男性更为细心,两者可以互补,相得益彰;男性习惯于线性思维,对事情比较专注,习惯于循序渐进,而女性则习惯于并行思维,喜欢同时解决几个并行的问题。 ! D, @# _; q; a8 o
0 o" \8 D& N" Z& ?
  李丽是一家外贸公司的公关部经理,她交际能力超群。每逢公司遇到麻烦,只要她出马准能一解燃眉之急。一次,公司的原材料紧缺,材料科的负责人四处奔走,遭到连连碰壁。李丽得知情况后,立即联系材料供应商,不久便解决了所有问题。
' C" q$ C1 @. g) [; O" M: f! r2 s$ s; ?
  还有一次,公司资金周转严重失调,而银行却因财务不佳为由,拒绝贷款。李丽立即游说几家银行的负责人,最终获得了一百多万元的贷款。有人向她请教秘诀,李丽莞尔一笑,说道:“面对一位娴雅端庄的女性,任何男士都不会拒绝她的请求吧?”原来,她的成功除了具有较强的交际能力以外,还和她娴雅的仪表、端庄的容貌有很大的关系。
2 w& T( o; F3 T; T6 r+ y8 d2 j3 Z- L6 g/ n+ A  A# C
  美国一位专家进一步阐述了“异性效应”,对事业、智力、气质、情感和精神方面的互补作用。他认为,异性朋友为事业共同进步而加深友谊,异性的鼓励能够大大增强自己的自信心,因而能对事业的发展产生促进作用;男女智力虽没有高低之分,但却有智力类型的差别,女人较讲究实际、具体,而男人更倾向于抽象思维领域,因而异性能在智力上产生互补作用;男性气质多反应强烈,意志坚强,一般有更多迎战能力,进攻性强,女性气质多灵活好动,感情充沛,情绪多变,因而能产生气质互补;女人细腻温和,多富同情心,男人则情感热烈,意志坚强,因而异性能产生情感互补;在与异性交往中,我们往往会感到自豪、满足与和谐,得到更多的精神愉悦。 6 G! H  n$ E6 G& r
* |# C7 _: _$ h4 h
  “异性效应”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尤以青少年为甚。异性接触会产生一种特殊的相互吸引力和激发力,能够激发起内在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对人的活动和学习通常起积极的影响。如:有的男生在女生朗读课文时倾心聆听,表现出愉悦的神情;男女生同在教室的时候,有的女孩子不知不觉地就提高了嗓门,以显示自己悦耳的嗓音;女孩子喜欢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希望引起男孩子的注意;男孩子爱在女生面前逞能,用带有冒险的“英雄行为”显示自己的力量,博得异性的好感。
# [+ @$ _) B( I- W) a7 G- ]
; M" Q$ A  J+ b/ p& p! B  尽管“异性效应”能起到积极向上的作用,但也不能滥用,我们在与异性交往中一定要把握好尺度。女性外表漂亮优雅,在异性面前容易办好事,这是值得肯定的,但如果利用色相去引诱他人,以求达到某种目的,这便不道德了;男性对漂亮的异性态度热情一些,这也是无可厚非的,但如果过于殷勤,让女性觉得他别有企图,那就得不偿失了。
密西沙加中文黄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1

主题

1307

帖子

4

精华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545
获赠鲜花
4722 朵
个人财富
9138 金币
注册时间
2010-11-25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4 23:13 | 显示全部楼层
友情提示: 请千万不要登入陌生网站输入QQ号和密码,以防诈骗。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从哪儿看到的,谢谢。
19.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感情越禁止越牢固 0 J6 e! K& |1 y& [, o

6 Z0 u7 T3 g0 U2 t6 o  一次,丽丽用老公的电脑查找资料时,偶然发现老公与曾经的初恋女友,一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丽丽醋意大发,立即盘问老公是不是还与她藕断丝连。老公解释说,自己与她分手后一直保持着朋友的关系,已经没有男女间的恋情了。丽丽根本不相信,认为他的话不过是托词,于是开始有意查看他的QQ聊天记录,不断翻看他的手机短信,甚至搜身。这对模范夫妻开始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精疲力竭之余也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后来,丽丽的丈夫忍无可忍,向她提出了离婚。
+ h5 t1 a/ H$ _1 v: A% t( J+ ?+ j4 C
( W. F4 Q' n6 f  丽丽十分困惑,不知道两人之间到底是谁做错了,只好寻求心理咨询。心理医生告诉她,这是一种很典型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互有好感的异性如果受到外界的干扰,他们的感情反而会变得更加牢固。丽丽对丈夫私人空间的粗暴干涉,让他更加怀念初恋女友的温柔,无意中使他们感情变得更加亲密。 ! L7 H  I7 w3 x2 I7 ^6 Q3 z6 K
: e$ V% E( {9 e7 h
  莎士比亚笔下有一对相互爱慕的恋人叫做罗密欧与朱丽叶。他们情深意重,但由于两家是世仇,他们的爱情遭到了极力反对。然而,这份感情并没有因为家长的干涉而有丝毫的减弱,他们反而相爱更深,最终双双殉情而死。
1 u& R4 m* X2 O7 W( x+ X. W3 A3 j8 Z( I5 v% K  {. F
  在现实生活中,也常常见到这种现象:父母的干涉非但不能减弱恋人间的爱情,反而使感情得到加强。父母的干涉越多,反对越强烈,恋人间的相爱就越深。
) N9 S( E5 t# a' L: T& S( w6 U, b  z/ \) @; Z' @
  后来,心理学家将这种现象命名为“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是指当出现干扰恋爱双方爱情关系的外在力量时,恋爱双方的情感反而会加强,恋爱关系也因此更加牢固。
6 D' V5 @- E' W4 b  ~  T9 S# R
3 ?! d% d  L. \1 R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曾做过一次调查,证实了父母的干涉对婚恋中的男女影响很大。1972年,心理学家德里斯科尔以91对已婚夫妇和49对恋人为对象,询问他们彼此相爱的程度,与他们父母干涉的程度有无直接关联。结果表明,父母干涉的程度越高,情人之间感情也就越深,越是爱得难分难解。 $ g" g; o0 S7 R. t# H9 i
% p# X' J6 A  J
  是什么心理让这些被棒打的“鸳鸯”关系反而更紧密呢?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布莱姆曾经做过一个有名的实验。他让一名被试者面临A与B两个选择,在低压力条件下,另一个人告诉他“我们选择的是A”,在高压力条件下另一个人告诉他“我认为我们两个人都应该选择A”。结果,低压力条件下被试者实际选择A的比例为70%,而在高压力条件下,只有40%的被试者选择A。 & N3 a, ]$ |9 M" E& L
# d+ G2 G" ]! C
  实验表明,我们在面临选择时,如果这个选择符合自己的意愿,将增加对所选择对象的喜欢程度;而如果这个选择是被迫的时候,便会大大降低对选择对象的好感。人们在内心深处都希望能够主宰自己的命运,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做出任何选择。一旦有人越俎代庖地做出选择,并将这种意志强加给自己时,我们就会从心理上产生一种抗拒的情绪,同时对自己即将失去的东西恋恋不舍。
( L6 `9 j6 G! \( _" A, O  ~/ s% \. b2 W
  心理学家还发现,越是难以得到的东西,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越高,价值越大,对人们越有吸引力;轻易得到的东西或者已经得到的东西,其价值往往会被人所忽视。在现实生活中,也会出现这样的一些现象:某对恋爱的青年,尽管遭到父母的竭力反对、亲友的百般阻挠,两人非但不中止恋爱关系,反而更亲密,更大胆,有的甚至以自杀来对抗;婚外恋如果受到干涉,双方反而相爱更深,恨不得天天厮守在一起才好,然而如果有朝一日真能与情人结为眷属,反而开始怀念起前妻的好处。 ! X0 g# x! v' f2 ?3 a/ l1 ?% _+ k0 K
0 I+ q2 K) N" y1 n, j
  青少年的“早恋”一直是让老师和家长头疼的问题。其实,他们眼中的“早恋”通常是青春期对异性萌发的一种爱慕之情,如果能够掌握好适当的方法,循循善诱,早恋问题自然不攻自破。 " f3 g! Y# P, E  l5 o8 S3 z$ X4 @
$ a; Z6 u( l  t' r
  张小娴有一句很经典的话:“我们以为爱得很深很深,来日岁月会让你知道它不过很浅很浅。”某中学初一年级,有两位情窦初开的异性同学,因为相互爱慕而关系密切。老师和家长联合起来,竭力想拆散他们。然而,这两个孩子走得更近了,俨然是一对如胶似漆的甜蜜恋人。一天,班主任叫他们去一下办公室,他们以为又要挨训。没想到,班主任和颜悦色地说道:“以前都是老师错了,误会了你们纯洁的友谊。今后,老师再也不干涉你们的自由。” + b- b2 H; d' i' s

9 z. W+ }, v: |3 ^  过后,这两个孩子还是像往常一样亲密交往。一段时间后,他们逐渐发现对方身上有很多缺点,根本不是自己理想中的王子(公主),两人之间的话也越来越少了。没过多久,他们就因为缺乏共同语言而渐渐疏远,变成普通同学的关系。 6 R! [) F0 h- ]6 A8 F' d
* e% c. H% n% C' d
  生活中的很多小问题,常常因为世人的大惊小怪,反而棘手难解。对于很多看似难缠的事情,如果我们换一种思维和眼光,反而可以轻松解决。“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给我们深刻的启示是:情感如水,越死堵,压力就越大,最后可能会泛滥成灾;涓涓细流叮咚作响、回旋嬉闹,那才是一道美丽的风景。
密西沙加中文黄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1

主题

1307

帖子

4

精华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545
获赠鲜花
4722 朵
个人财富
9138 金币
注册时间
2010-11-25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4 23:14 | 显示全部楼层
友情提示: 请千万不要登入陌生网站输入QQ号和密码,以防诈骗。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从哪儿看到的,谢谢。
20.刺猬法则:距离产生美 % ^4 r% s+ }& i; l3 ]6 U
$ @/ Q* r; |5 c/ y! b/ F7 @
  薇薇与艳艳是一对好邻居。薇薇刚与男友结婚,两人新婚燕尔,如胶似漆;艳艳已经结婚三年了,丈夫是一位常年在外的军人,自己经常独守空房。她时常对薇薇说:“我真羡慕你,多么幸福!而我的婚姻只剩下一纸婚书,毫无意义。”
  ^9 P* C0 U. l$ P, }9 E3 e5 _" N1 N" U' A" X) W6 n( H
  为了能够与丈夫每时每刻地在一起,薇薇辞掉了自己的工作,来到丈夫的公司工作。过了一段时间后,他们以前那种彼此牵肠挂肚的感觉已经不复存在了,取而代之的是朝夕相处后的索然无味。几年过后,丈夫开始有意地躲避薇薇,经常以各种借口夜不归宿。这段幸福的婚姻难以为继,已经到了破裂的边缘。
* l8 f2 m5 R6 m% f, u( Y& @& F  c: ?. r3 ^, ^% ]. |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婚姻是要考虑双方的空间距离和心理距离的。距离太近,原来的吸引力会变成排斥力;距离太远,原来的吸引力就会失去“吸引”作用。所以,薇薇的问题在于距离太近,而艳艳的问题在于距离太远。
. E2 c" M3 Z" n2 h$ W
/ p9 a9 z% V% j- J  为了研究刺猬在寒冷冬天的生活习性,生物学家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把十几只刺猬放到户外的空地上。这些刺猬被冻得瑟瑟发抖,为了取暖,它们只好紧紧地靠在一起。相互靠拢后,刺猬身上的长刺又让彼此不堪忍受,很快又各自分开了。挨得太近,身上会被刺痛;离得太远,又冻得难受。没过多久,刺猬为了抗寒又逐渐靠拢。经过多次的摸索,它们逐渐找到了一个适中的距离,既可以相互取暖,又不至于被彼此刺伤。 8 ^' p  ]6 L# b% Q# x, t) r

! E5 h! e8 f+ `  这便是心理学上的“刺猬法则”,也称作“距离效应”,是指人际交往中需要保持恰当的距离,既能保留彼此之间的美好印象,又能避免因为走得太近而带来伤害。人们通常希望夫妻之间能够如胶似漆,朋友之间能够亲密无间,上下级之间能够推心置腹。 * S) a. O" a$ ]3 H

$ D& F  T8 e6 R, G- t% y  然而,“刺猬法则”告诉我们:距离太远让彼此产生疏远感,不易成为肝胆相照的知己;距离太近容易看到对方的缺点,破坏曾经的美好形象,甚至还会伤害彼此。唯有保持合适的距离,才能维持和谐美好的人际关系。
* P+ D9 D5 K# J. F" l4 ~. s
% s; i. N% v% I& c' C! ~  一位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有关心理距离的实验。在一个偌大的阅览室中,只坐着一位读者,正津津有味地看着手上的书。心理学家走了进去,不声不响地坐在他(她)的旁边,试探对方的反应。这个实验重复了八十次。结果,在空旷的阅览室中,没有一个被试者能够忍受一个陌生人紧挨自己坐下。大多数被试者很快就默默地远离到别处坐下,甚至有人干脆明确地质问:“你想干什么?” 1 c; C: P8 F+ ?0 A3 h9 s9 Q+ r

+ K4 r& P6 E3 Q2 }* E8 U- P: O  这个实验说明了,人与人之间需要保持一定的空间距离。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一个孤立的心理空间中,在这个私密的空间里不容许任何人“入侵”,包括伴侣、父母和朋友。当这个自我空间被他人触犯时,会让人感到惶恐不安,甚至恼怒起来,而这个自我空间的范围随着人际关系的亲密程度也会有所不同。
4 B6 q6 s/ z: Z. W  N7 |7 p4 H0 }2 z0 I" f; K. d
  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博士根据人与人之间的亲密程度,将社交区域分别划分为亲密距离、个人距离、社交距离和公共距离。
9 [& X! o& h! _3 L& U1 H) U/ d- p/ L2 V7 t) v. D; Y* S0 l
  1.亲密距离。这是人际交往中的最小间隔或几无间隔。近范围在15厘米之内,彼此间可以肌肤相触,耳鬓厮磨,相互感受对方的体温、气味和气息,主要适用于夫妻和恋人;远范围为15~44厘米之间,能够挽臂执手,促膝谈心,主要适用于亲密的朋友。 1 u( W5 ~4 @. I: z5 I+ k
5 P, H) u8 Z/ k( E1 h) a
  2.个人距离。这是人际交往中稍有分寸感的距离,少有直接的身体接触。近范围距离为46~76厘米之间,仅能保证相互亲切握手,友好交谈,是与熟人交往的空间;远范围是76~122厘米,是与陌生人交往的空间。
8 T& L6 Z5 k( O# j
+ ]- ]2 v; J  v4 ^& V8 M/ B  3.社交距离。这个距离适用于社交性或礼节上的正式交往。近范围为1.2~2.1米,一般适用于工作环境和社交聚会;远范围为2.1~3.7米,表现为一种更加正式的交往关系,如企业或国家领导人之间的谈判,工作招聘时的面谈,保持较远的距离,能够增添一种庄重的气氛。
3 M# d2 C/ \, c, D7 Y' n( B! @4 m8 J! G3 [9 E
  4.公众距离。这是公开演说时演说者与听众所保持的距离。近范围约3.7~7.6米,远范围在10米之外。这是一个几乎能容纳一切人的“门户开放”的空间,人们完全可以对处于空间的其他人“视而不见”。
2 A* y& z9 E+ ^% a! v/ @
, ]$ t, `, P, y0 m  在人际交往中,相互交往时空间距离的远近,是交往双方之间是否亲近、是否喜欢、是否友好的重要标志。因此,人们在交往时,选择正确的距离至关重要,如果不能把握交往中距离的分寸,容易给别人留下缺乏修养、不知轻重的印象,甚至遭到别人的厌恶。 . U9 |/ a& R: T+ y3 K& J

6 i; J$ K( N, V0 d4 e- H+ M& f$ }2 }  小宇爱上了琼珊,便斗胆向她求婚,没想到却当即遭到了拒绝。琼珊皱着眉头对闺中密友说:“他竟在离我3米多远的地方向我求婚,一点诚意也没有!” : I# p" e# P6 l" C. u+ z1 b$ F+ V7 R
  ?7 b' w8 c$ O9 `- U
  雯雯的隔壁新搬来一位男性邻居。一天,她应邀到邻居家做客,坚持要进邻居的寝室参观。雯雯见梳妆台上放着一瓶精致的香水瓶,便拿在手中把玩,忍不住好奇便擅自打开了封盖。邻居看见后,很不客气地将雯雯请出了家门。原来,这瓶香水是他妻子的心爱之物,自从她过世以后,从来没有人动过。 ! f; g- s' f1 h1 ?

* R6 Q1 b# d/ ?0 R+ c1 z8 F* m$ G  “刺猬法则”同样也适用于管理实践中。领导者要学会运用“刺猬”法则,保持与下属不远不近的适当关系,既不能高高在上,让人觉得不近人情,也不能与下属称兄道弟,不分彼此。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和管理者,要做到“疏者密之,密者疏之”,这样做既可以获得下属的尊重,又能保证在工作中不丧失原则。 - N1 b8 H# y  O0 l/ c5 \  b; z

" T% x; Z/ O, o6 @0 i' Z# f  法国总统戴高乐有一个座右铭:“保持一定的距离!”在他十多年的总统岁月里,他的秘书处、办公厅和私人参谋部等顾问和智囊机构,没有任何人的工作年限能超过两年以上。他认为,这样的调动能够与自己的下属保持一定的距离感,避免年长日久后,这些身边人以亲信的身份居功自傲,利用总统和政府的名义营私舞弊。
3 P% n. @6 n5 }* g+ `/ V: O5 q5 d4 @8 i9 s7 I/ c$ G/ n' Y
  距离产生美,只有把握好社交距离的尺度才能达到最佳的状态。人际交往要保持适当的距离,这样既能避免因为太陌生而产生疏远感,也能避免因为太亲密而带来的防备与尴尬;与员工保持恰当的距离,不要疏远,也不要过于亲密。
密西沙加中文黄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1

主题

1307

帖子

4

精华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545
获赠鲜花
4722 朵
个人财富
9138 金币
注册时间
2010-11-25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5 09:52 | 显示全部楼层
友情提示: 请千万不要登入陌生网站输入QQ号和密码,以防诈骗。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从哪儿看到的,谢谢。
21.自己人效应:自己人,一切好商量
# q4 d0 n6 _0 i
, k% @3 r% i( H& a" p  1860年,林肯作为美国共和党候选人参加总统竞选,他的对手是大富翁道格拉斯。道格拉斯租用了一辆豪华富丽的竞选列车,沿路宣传演讲。道格拉斯得意洋洋地说:“我要让林肯这个乡巴佬闻闻我的贵族气味。”林肯面对此情此景,一点也不惧怕,他登上朋友们为他准备的耕田用的马拉车,沿街发表这样的竞选演说: 7 N6 S# x% e+ \# L2 G
" v2 ]! P. s2 m& w4 h/ L
  “有人写信问我有多少财产。我有一个妻子和三个儿子,他们都是无价之宝。此外,还租有一个办公室,室内有办公桌子一张,椅子三把,墙角还有一个大书架,架上的书值得每个人一读。我本人既穷又瘦,脸蛋很长,不会发福,我实在没有什么可以依靠的,唯一可依靠的就是你们。”
' ~1 }. e0 }' o0 L' @3 W. o1 M  h* C$ L6 J4 h. {
  正是这一句“唯一可依靠的就是你们”深深打动了选民。他们对林肯产生了“自己人“的感觉,从而对他大力支持。后来,林肯在选举中胜出,顺利当选为美国总统。 ' Y" m* ^5 O+ }1 E$ ]  C9 Q0 v: U

/ z8 x8 I; l! Z9 D  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往往会因为彼此间存在着某种共同之处或近似之处,而将对方引为“自己人”,从而建立起亲切友好的关系。这时,如果其中一方向对方宣传某种观点,提出某些要求,另一方就比较容易接受。这便是心理学上的“自己人效应”。
7 \3 v" \' R- R2 b1 g6 |
: k. c4 U4 O6 q  这个效应告诉我们,当我们向对方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要求时,需要将对方视为“自己人”,让对方觉得我们是站在他的立场上说话,真心地为他着想。这样,双方的心理距离拉近后,对方自然就会消除戒备之心,容易接受我们的观点和看法。
# K1 V. x$ q! P. H  ?. f1 K( n0 i& Z/ J9 p8 z' I
  俗话说:“是自己人,一切好商量;不是自己人,一切按规矩办。”面对同样一个观点,如果是自己喜欢的人说的,接受起来比较容易;相反,如果出自厌恶的人之口,就会产生本能的抵制和抗拒。
( G. P) o7 P+ B' T$ A" q% E: c9 @/ T0 e
  在生活中,很多人已经不知不觉地利用了“自己人效应”,迅速拉近双方的关系。当我们有求于别人时,通常会先跟他“套近乎”,询问一些个人经历,有时会惊奇地发现彼此竟有很多相似的爱好。接下来,再说出自己的所求之事,对方便容易欣然应允了。 : H3 P7 w2 B8 Q! ^
  K# E7 H  F1 O) @. p% z
  “自己人效应”是如何产生的,它又具有哪些特质呢?一般而言,这个效应具有可接近性、相似性、互补性和相容性的特征。空间距离较近的双方,接触的机会较多,容易互生好感,彼此引为“自己人”;与自己的性格相似、有共同语言、爱好相同的人较易成为“自己人”;双方的需要、期望等可以构成互补关系的双方也可能发生“自己人效应”;包容大度的人容易被别人接纳为“自己人”。
5 a$ `' |( ~& E& `3 X0 K" H/ }: U- W: n
  心理学家纽加姆于1961年曾做过一个实验,证实了空间距离、态度和价值观对“自己人效应”作用较大。实验者征集了17名大学生,让他们住在一起。在他们进入公共宿舍之前,实验者测定了他们的人格特征,以及关于经济、政治、审美等方面的态度和价值观。然后分别将价值观和人格特征相似,或者不相似的大学生混合安排在几个寝室里,共同生活四个月。四个月后,实验者让这些大学生相互评定室内人员,喜欢谁,不喜欢谁。
4 b3 @% @, A4 f8 U2 h2 W
# ~) y: e* S# o5 Q# l5 r* r  实验结果表明:在相处的初期,空间距离决定了他们之间的自己人关系,同宿舍的人明显比不同宿舍的人要亲近;然而到了后期,态度和价值观相似的人走得比较近,成为影响“自己人效应”的重要因素。 " L6 i9 `! O! ~0 M+ s
- ^6 @: c- n) W% ]" P$ T( w" s
  我们若要在人际交往中制造“自己人效应”,成为广受欢迎的人,则需要做到以下三点:首先,应强调双方一致的地方,使对方认为你是“自己人”;其次,努力使双方处于平等的地位;再次,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具备开朗、坦率、大度等良好个性品质的人,受欢迎的程度较高,反之,有傲慢、嫉妒、斤斤计较等不良个性品质的人,不易受到大众的欢迎。
* N6 }3 e5 C" {- N2 B6 Q! P% d& H3 g% s, s& r
  在学校教育中,教师若能善于发挥“自己人效应”,像朋友一样对待学生,分享他们成长中的快乐与烦恼,更易受到学生的爱戴与尊敬。调查发现,学生总是喜欢那些可具有亲和力的老师,他们像孩子一样坦诚而率真,而不喜欢那些高高在上、俨然一副长者面孔的说教者。 ) t# W7 G" k. W. ]8 ?. X6 W

0 q; Z# E  K# M7 _: m% `0 D. K9 l0 I  有位中学老师为了矫正学生的早恋倾向,他在一次班会上这样说道:“记得我上学时,班里有个女孩特别可爱,心里老是惦记着她,甚至上课时还忍不住偷眼看她。”接下来,老师告诉同学们说,这些感受是青春期萌动的正常反应,每个人都会经历,但不要因为这些懵懂的情愫而荒废了学习。学生们听后,心头一动,觉得老师跟自己一样,也有常人的七情六欲,自然对他的建议也容易听进去了。
" g, A& Y; z5 Y7 F3 m4 e# w5 O4 h% d$ ~% c1 L5 C6 m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自己人效应”的作用同样是不容小觑的。吉田工业的创始人吉田忠雄便是一位运用“自己人效应”的高手。他所倡导的“五起哲学”与“三分共享制度”充分体现了这一效应的功能,使他在二战后才创立的拉链厂一举成为闻名全球的大企业。“五起哲学”是指一起工作、一起学习、一起高兴、一起伤心、一起牺牲;“三分共享制度”是将经营的成果分成三等份,一份是将利益转成提供价廉物美的制品还给顾客,一份是归还给相关的产业,还有一份分给包括工作人员薪金在内的公司利益。吉田忠雄把职员、顾客和合作伙伴都视为第二自我,赢得他们的青睐与支持,他的公司自然能够迅速壮大发展。
/ B# K; E5 D% @6 g  V2 R- ^
: P5 i! u2 ^  M5 u* f. \  林肯曾说过:“一滴蜜比一加仑胆汁能够捕到更多的苍蝇,人心也是如此。假如你要别人同意你的原则,就先使他相信:你是他的忠实的朋友,即‘自己人’。用一滴蜜去赢得他的心,你就能使他走在理智的大道上。”
密西沙加中文黄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1

主题

1307

帖子

4

精华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545
获赠鲜花
4722 朵
个人财富
9138 金币
注册时间
2010-11-25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5 09:53 | 显示全部楼层
友情提示: 请千万不要登入陌生网站输入QQ号和密码,以防诈骗。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从哪儿看到的,谢谢。
22.犯错误效应:不完美的人更受欢迎 " M/ `3 S/ H0 `7 Q# l  |
% i+ Q# t/ {) K$ `! {
  小李是某家大型外资企业的职员,他能力超群,为公司赢得了很多的客户,获得了巨大的利润。令人匪夷所思的是,他在同事中并不受欢迎,很多人都有意无意地躲避他,甚至还有人私底下挖苦他,叫他“机器人”。他在公司里没有一个朋友,经常独来独往,很是寂寞,不明白别人为什么要这样对待他。 2 o/ n3 w. q: o% k5 \5 q
) u6 ?) y# z- q& y
  有一天晚上,苦闷的他独自到酒吧喝得酩酊大醉。第二天睡过了头,他急匆匆赶到公司时已经迟到了一个多小时。他以为老板会因此责怪他,同事们会瞧不起他,他甚至做好了辞职的准备。然而,令他惊奇的是,老板不但没有责备他,反而对他大加赞赏,同事们也从此开始对他笑脸相迎。他不知道,他的无心之过帮助了他,使他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丰满起来,变成了有血有肉的人,而不再是“机器人”。 0 s1 J% k1 @) `1 T
2 X! P* n  [, e, @
  生活中也常常有很多这样的例子:一些在各方面都表现优秀、近似于完美无缺的人,往往在人际交往中不太讨人喜欢;相反那些虽然很优秀,却偶尔犯小错误的人深受人们的青睐。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犯错误效应”,也叫“白璧微瑕效应”,即小小的错误反而会使有才能者的人际吸引力提高,白璧微瑕比洁白无瑕更令人喜爱。 3 N9 m9 m. d/ l1 O, P  H
5 [$ s' P0 N3 B! V6 H
  社会心理学家阿伦森设计了这样的实验:在一个竞争激烈的演讲会上,有四位选手,两位才能出众,几乎不相上下;另两位才能平庸。才能出众的选手中有一位不小心打翻了桌上的咖啡,而才能平庸的选手中也有一位打翻了咖啡。实验结果表明:才能出众而犯了小错误的人被视为最有吸引力;才能出众而未犯错误的人吸引力居第二位;才能平庸而犯同样错误的人最缺乏吸引力。
' u3 R2 N& Q5 M# [# r. \: i3 K8 k# V3 Y4 N7 K) D5 Z' q
  心理学上对犯错误效应提出了两种解释。通常,人们都喜欢结识一些品行能力都很优秀的人,但是如果他们表现得过于完美,没有一丝瑕疵,又会给人一种不真实的感觉。人们对于这样的形象不是真正地接纳和喜欢,而是一种保持距离的敬而远之。
6 {+ K+ f* T! e$ a6 `8 t5 U
0 f( L7 x, p- l$ z2 i" E! V& C  1961年,美国总统肯尼迪试图在猪湾侵入古巴,结果计划惨遭失败。消息传来,全国一片哗然。令人大惑不解的是,“猪湾事件”非但没有使肯尼迪的声望降低,相反,他的声望却大大提高了。心理学家阿伦森曾为此写道:“肯尼迪年轻,英俊,潇洒,诙谐;富有魅力,行动敏捷;他是个求知欲很强的读者,杰出的政治家,战争英雄,……他有一位漂亮的妻子……两个逗人喜爱的孩子……和一个天资高、亲密团结的家庭。一些难免的错误可能使他在民众中更人性化,因而更可爱。” 2 \6 }! Z/ k% s" C
1 G/ ]' D+ ~/ z- d' E; R
  另一种解释是从人的自我价值保护的角度阐释的。通常情况下,人们都喜欢有才能的人,才能与被喜欢程度是成正比例关系的。但是,大多数人都不喜欢充当“绿叶”的角色,如果对方能力超群,所有的鲜花与掌声都是给他的,自己跟他站在一起,只能衬托他的“威仪”,显示自己的卑微。时间久了,换做谁都不会喜欢这样一个时刻提醒自己无能和低劣的对象。相反,一个犯小错误的能力出众者则降低了这种压力,缩小了双方的心理距离,保护他人的自尊,因而也赢得了更多人的喜爱。
: L. j; `( _$ R0 m5 G0 S1 m9 z) \( q1 {4 c" Y7 T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完美的人并不招人喜欢,“断臂的维纳斯”则更富有魅力。如果你是一个强者,不要过于追求“锦上添花”,适当地“示弱”,适度地暴露些“瑕疵”反而会赢得更多的掌声。
7 a- L2 k+ e9 [  x, j# _4 M
* u8 `7 T* s! `, `  有一位大龄未婚女性,学历高,容貌姣好,事业有成,在很多人眼中算得上是很完美的人了。当然她对自己的另一半的要求也很高,既要外形帅气、阔绰多金,又要家世优越、有品味,对方稍微有缺点癖好,就觉得不能接受。抱着这种宁缺毋滥的观点,眼见身边远远不如自己的女友都走上了婚姻的殿堂,自己转眼快到四十了,还是孑然一身。她感到很困惑,自己这样完美的女子,怎么就遇不上优秀的男人呢?其实,正是她的这种“完美”吓跑了一大批追求者。很多没有她优秀的男士,害怕她的光彩让自己黯然失色,只好望而却步,打消了念头。 2 Z7 h" }* M& B7 d
6 v% c* Q2 _0 g& h% _
  当然,并不是说一个人犯的错误越多,越能增加魅力,“犯错误效应”的产生是有条件的。犯错误者应该是那些具有非凡才能的人,而且是偶然地犯一些无伤大雅的小错误;如果是能力平庸的人犯错误,反而会让人更加厌恶。另外,“犯错误效应”的产生也存在一定的性别差异。研究表明,男性更喜欢犯过错误但能力非凡的女性,女性往往喜欢没有犯过错误但能力非凡的人,而不考虑对方是男性还是女性。 8 a/ }2 j  y" u! z

6 }2 g, c  g1 ~+ y" S  犯错误效应在教育中也经常发生着作用。对于那些非常权威、从不犯错的教师,学生也许会非常尊敬并且崇拜他,但不会打心眼里喜欢和接纳他;而对于那些偶尔犯小错误的教师,学生会认为他们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反而会让人感到更加亲切和真实。 1 d. I4 B' j; ^( u
% J2 Q$ Z) s. {3 {
  因此,在人际交往中,我们若想让别人喜欢自己,就不要苛求完美无缺。我们在修炼自身能力、努力成为一个强者的同时,偶尔犯下一些可以被人谅解的小错误,容易让身边人产生亲近之感,为你赢来好人缘。
密西沙加中文黄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1

主题

1307

帖子

4

精华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545
获赠鲜花
4722 朵
个人财富
9138 金币
注册时间
2010-11-25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5 09:54 | 显示全部楼层
友情提示: 请千万不要登入陌生网站输入QQ号和密码,以防诈骗。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从哪儿看到的,谢谢。
23.过度理由效应:少一点理所当然的猜想
5 m$ t' r/ F1 ~6 D2 y+ g
+ \/ L. A1 I+ c# Q  一位老人在一个小乡村里休养,但附近却住着一些十分顽皮的孩子,他们天天互相追逐打闹,喧哗的吵闹声使老人无法好好休息。在屡禁不止的情况下,老人想出了一个办法,他把孩子们都叫到一起,告诉他们谁叫的声音越大,谁得到的报酬就越多,他每次都根据孩子们吵闹的情况给予不同的奖励。到孩子们已经习惯了获取奖励的时候,老人开始逐渐减少所给的奖励,最后无论孩子们怎么吵,老人一分钱也不给。结果,孩子们认为受到的待遇越来越不公正,认为“不给钱了谁还给你叫”,再也不到老人所住的房子附近大声吵闹了。 + [0 t9 _9 A& h# l4 D, u
0 m7 d7 m: V8 ], M
  聪明的老人正是运用了心理学上的“过度理由效应”,为自己赢来了一段清幽的闲暇时光。他用外在的理由(报酬)来激励孩子们的行为(吵闹)。一旦这个理由消失(没有奖励),孩子们的吵闹行为也就自然终止了。
- U6 Q% _% b" y4 t! e  j5 j! W- L% N% w" `! R( }
  “过度理由效应”是一个典型的社会心理学现象,意思是说:每个人都习惯于为自己和别人的行为寻找一个充足的理由,而在寻找理由的过程中,往往先找那些显而易见的外在原因。当这个外在原因能够合理解释行为的时候,人们一般就不再深究更深层次的原因了。
* f- E5 |- M1 ]8 J" {- M- d/ f* w: T6 ^  ?' ?. b, ?) G0 V& L6 R
  这个效应是由心理学家德西通过实验的方式发现的。德西和他的助手使用实验方法,成功地证明了“过度理由效应”的存在。1971年,德西招募了一批大学生,将他们分为两组,测试他们在哪种情景下,能够维持对解题的兴趣。在实验的第一阶段,德西让两组的被试者自由解题,不给任何奖励;第二阶段,第一组被试者每解一道题目,就能获得1美元的报酬,第二组仍然没有任何报酬;第三阶段,德西告诉他们这是自由休息时间,大家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f& M! l+ k6 [' t4 m- F
5 _3 D& B' Y2 [4 U, h
  结果发现,第一组在得到报酬时解题十分努力,然而在不能获得报酬的休息时间,明显失去了对解题的兴趣;第二组在无奖励的休息时间,仍然对解题抱有浓郁的兴趣。这个实验说明:人们习惯为自己的行为寻找外界的理由,一旦这个理由消失,便会对先前的行为兴趣索然,热情不再。这给我们的启示是:当我们需要对方保持某种一贯的行为时,就不需要为他的行为附加过多的“理由”。 0 I/ @+ u  C8 f5 ]
1 `# M; @' n. S% J) m# I/ H# Z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看到这样的现象:当我们生病的时候,家人整日守候在床边,嘘寒问暖、端茶倒水,我们大多熟视无睹,很少心存感激;然而,如果一个不太熟悉的朋友说了一句:“你要多喝水,多休息啊!”仅是平凡的一句话,我们都会感动良久。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家人担心忧虑、彻夜难眠,不惜倾家荡产也要帮助我们渡过难关,我们也会觉得理所当然;若是身逢绝境,遇到一位陌生人伸出援手时,可能我们一辈子都会对他感恩戴德,没齿难忘。这是因为,我们认为家人的关心和爱护理由充分,他们是自己的血脉至亲,理所当然地会帮助我们;而对于陌生人的帮助,我们只能将它归结为善良、友好等一些内在的优良品质。
& i. \. h( K& @7 E
3 H, P+ R8 ?5 o) p5 K* z  很多时候,我们总是被一些表面现象所迷惑,用自己的主观臆想解释别人的行为。“过度理由效应”告诉我们,不要满足于任何外部理由,而要深入发掘外部理由背后的真正原因。
2 n+ f" C" k# A- ^& V! j" V4 R2 E, J
  一天,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收到一封顾客的投诉信,上面写道:“最近,我们家添置了一辆通用生产的庞帝雅克汽车。我习惯每天吃冰淇淋,只要我买的冰淇淋是香草口味,从超市出来车子就发动不了;但如果买的是其他口味的冰淇淋,车子发动就很顺利。”
& F2 O6 w8 ^6 K% m( _, ]8 a+ Y2 |
1 s; a# z; t, }8 `2 g4 [/ q4 g$ K  换作其他公司,都会认为这位顾客简直是无理取闹。然而,通用公司却派出了工作人员前去调查。原来,那个夏天香草冰淇淋最畅销。为了方便顾客购买,超市的工作人员就将这种口味的冰淇淋单独陈列在离收银台较近的冰柜中,而其他口味的冰淇淋则被陈列在离收银台较远的位置。
( m. S& z! E! E3 ?- d9 f
) I" _6 ^1 u( ~% w! h  经过深入调查,调查员发现汽车的问题出在“蒸汽锁”上。当这位顾客购买香草冰淇淋时,由于时间较短,引擎的“蒸汽锁”没有足够的散热时间,因此车子就难以发动;而当他购买其他口味的冰淇淋时,由于时间较长,引擎的“蒸汽锁”有足够的时间散热,重新发动就会很顺利。 , l# L: K$ Q' P; @: W

3 Z% T  Q  b6 G& {3 ~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如果能够合理运用“过度理由效应”,将会最大限度地激发出员工的潜能。管理者如果希望员工能够保持对工作的热情,就不要给予他们过多的物质激励,而要用精神激励的方法,激发员工“为自己而工作”的事业心。同时,公司也要建立起评选优秀员工的激励机制,更要为员工提供一个能够施展才华的舞台。 / ~  J& d, u. ~, `& v
3 ]2 o) w: i% g; `, Z  i. b
  研究表明,越是高级的人才对物质的需求越低,越是追求精神的满足,崇尚自我价值的实现。在较短的时期内,物质奖励的刺激会在某种程度上,促使员工保持高涨的热情,然而时间一长,这种激励就会成为一种过度理由。一旦这种激励的措施消失,员工的工作热情反而不如没有激励的时候高。
' J9 q  O& ?$ t6 n. M6 o" ]/ u* F( i: d7 k1 r0 {) n, _) d
  著名的广告大师奥格威曾说道:“永远不要以为消费者是傻子,他们比我们要聪明得多。如果你说得有道理,他们就会相信你,如果你说得牵强附会于理不通,他们就会毫不犹豫地把你抛开。”很多商家利用“过度理由效应”,提供给消费者一个可信的非买不可的理由,大大促进了销售业绩。 0 t7 T9 Z7 |9 j/ {4 Q" l
/ K4 ~+ ^; q- U" a
  在维萨卡和万事达卡为用户提供“花旗购物卡”的服务活动中,他们告诉消费者“使用花旗购物卡可以让您享受到20万种名牌商品的最低价”。结果出人意料的是,消费者反响不大。后来他们发现,虽然为消费者解释了利益,却没有为消费者提供令人信服的理由。于是,他们在后续的宣传中这样说道:“使用花旗购物卡购物可以让您享受20万种名牌商品的最低价,因为我们的计算机一刻不停地监控着全国各地5万家零售商的价格,以保证您能够享受到市场上的最低价位。”广告一经刊出,前来办理“花旗购物卡”的消费者络绎不绝。 5 g2 k0 A1 E' Y* r
, t2 h7 T0 H5 p, E" b: h5 _
  少一点理所当然的猜想,多一点实事求是的思考。不要忽视生命中那些真心关爱我们的亲人,没有任何人有权获得别人无偿的付出;也不要主观地对某种现象做出臆断,很多事情并不如想象中的那么简单,学会清醒地看待人和事。
密西沙加中文黄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1

主题

1307

帖子

4

精华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545
获赠鲜花
4722 朵
个人财富
9138 金币
注册时间
2010-11-25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5 09:55 | 显示全部楼层
友情提示: 请千万不要登入陌生网站输入QQ号和密码,以防诈骗。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从哪儿看到的,谢谢。
24.留面子效应:欲得寸先进尺 6 ^: U# G& L4 |+ j& n; ^8 X: J

' D! c! r/ l' x6 y3 s0 _  有两家卖粥的小店,每天的顾客相差不多。然而晚上结账的时候,左边的那家小店总比右边的那家多出两三百块钱,天天如此。细心的人发现,先进右边粥店时,服务小姐微笑着迎上前,盛了一碗粥,问道:“加不加鸡蛋?”客人说加,于是小姐就给客人加了一个鸡蛋。每进来一个人,服务小姐都要问一句:“加不加鸡蛋?”有说加的,也有说不加的,各占一半。
0 w# _6 }+ G6 T
+ f( L, M1 {9 i: D  走进左边粥店,服务小姐也是微笑着迎上前,盛上一碗粥,问道:“加一个鸡蛋还是两个鸡蛋?”客人笑着说:“加一个。”再进来一个顾客,服务小姐又问一句:“加一个还是两个鸡蛋?”爱吃鸡蛋的说加两个,不爱吃的就说加一个,也有要求不加的,但是很少。一天下来,左边这个小店就总比右边那个卖出更多的鸡蛋。
  z$ b& H4 [9 ]1 j
; n. s! @/ E4 y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便是心理学上所说的“留面子效应”,又被称作“欲得寸先进尺”。心理学家认为,在提出自己真正的要求之前,先向对方提出一个大要求,遭到拒绝以后,再提出自己真正的要求,对方答应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增加。 $ P8 O' X0 B4 U

0 J; m/ x( ~" }. c7 S$ F  美国心理学家查尔迪尼曾经进行过一项“导致顺从的互让过程”的研究实验。他将一批参加实验的大学生分为两个小组,首先,对第一个小组的实验者说,要他们花两年时间担任一个少年管教所的义务辅导员。这是一件劳神费力的工作,而且没有任何回报。 - ]3 A- `0 _2 r) T2 d& A
# _9 m! |! L2 I; v. U/ U! m! @  L
  结果,大学生们都以各种理由断然拒绝了。随后,他提出了另一个要求,让这些大学生带领少年们去动物园玩一次,需要耗时两个小时。结果有50%的大学生很爽快地答应下来。接下来,他向第二组大学生提出同样的要求时,却只有16.7%的人同意去动物园。
! |  e4 m, b$ |% ^) F9 \! S  o+ G9 J4 z
  心理学家认为,“留面子效应”的产生,源于人们内心深处的内疚感。人们在拒绝别人的大要求时,感到自己没有能够帮助别人,辜负了别人对自己的期望,损害了自己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的形象,会感到非常内疚。这时,如果对方再次提出一个较小的要求,人们为了恢复在别人心目中的良好形象,也达到一种心理上的平衡,便会欣然接受。
, T* Z* L6 n. k: ?! X" y% y7 r) }, w+ h2 f
  生活中,我们细心留意也能发现很多“留面子效应”的现象:你想要父母为你买数码相机,可以先提出要买一台电脑,父母以家中暂时紧张为由,拒绝了你,这时你再提出要买照相机,父母往往会考虑一番后答应你的要求;自己有一件棘手的事情需要朋友帮忙,先向对方提出了一个更大的要求,遭到拒绝后,再将真实的要求提出来,对方往往比较容易接受;上司需要将一项复杂的工作交给下属完成,可以假装让员工完成另一件更为艰巨的工作,当他面露难色的时候,再将这件工作交付给他,他便会愉快地接受任务。 " z, l# k% J- `* D5 x

- G5 r5 I/ [/ E  当你手头紧张,需要找朋友借钱的时候,如果你这样问:“嗨,老朋友,借100块钱给我吧?”得到的回答很可能是:“借钱干什么,我还缺钱呢!”可是,如果这样说:“老同学,我最近手头很紧,借1000块钱给我救急,行吗?”“什么?我哪有那么多,我也正用钱,最多只能借你100块!”你心中窃喜,这不正中你的下怀吗? 5 L) @& h, J9 [$ V
' }6 R* d" S2 ^- t* u* S' D  e
  在人际交往中,恰当地运用“留面子效应”,还能在发生特殊情况时,及时地消除对方的不满情绪。当你和一位朋友约好一起吃饭,却由于临时有事,耽搁了一些时间。于是,你满怀歉意地打电话告诉朋友,可能要晚到一个多小时。朋友很生气,见你真的有事,也只好眼巴巴地等着你。结果,你半个小时后就满头大汗地赶到了。朋友惊喜之余,怒气全消,也就不会在意你的迟到了。 8 ?0 Q% l  Q# C$ m( \- b2 U0 m& M
# d% g9 q$ [/ D4 [  E9 t4 ~! [
  同样,在一些服务性的行业中,采用巧妙的方法,能够化解顾客抱怨、不满的情绪。在一架即将着陆的客机上,乘客们忽然听到话务员的通知:“由于机场拥挤不堪,飞机暂时无法降落,着陆时间将推迟一小时。”顿时,机舱里响起了乘客们的抱怨声。他们不得不做好心理准备,在空中备受煎熬地等待一个小时。 # d) B! Q* E0 `5 V
& @# \6 h+ Z0 X: w6 m& f
  几分钟之后,话务员甜美的声音再度响起:“旅客朋友们,晚点时间将缩短到半个小时。”听到这个消息,乘客们都欢喜雀跃。又过几分钟,乘客们再次听到广播:“最多再过三分钟,本机即可着陆。”乘客们个个拍手称庆,喜出望外。虽然飞机晚点了十几分钟,乘客们却感到格外的庆幸和满意。 ; A' i9 T2 Y. _4 k4 [- l: P$ v

6 P/ I: l  P/ a1 G% {  “留面子效应”经常被一些精明的商人运用,把物品标出很高的价格,然后来个“出血大甩卖”,很多消费者都兴高采烈地去“上当”。在商场,时常遇有这样的情形。你逛了半天,好不容易相中了一件合意的衣服,一问之下,竟然需要300元。你看看做工,摸摸面料,估计它顶多能值150元。 3 j# t1 O# ?/ r

/ P6 D% u1 u  g' ~  你先保留自己的底价,对老板说这衣服就值100元,问他卖不卖?老板装作很生气的样子,提起衣服在你面前抖了抖,说:你看这款式,这料子,100元我都拿不到。这时,你再告诉他,自己最多能出150元。两人软磨硬缠了半天后,老板便装作很痛心的样子跟你成交了。你自以为占了小便宜,正偷着乐呢。其实这件衣服真正就值80元,精明的商家暗暗地运用了“留面子效应”,欲得寸先进尺,让顾客高兴地“上当”了。
* K/ v9 T# e+ B& H* J  \: D  q2 s
  在学校教育中,如果能够很好地利用这一效应,常常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老师在布置作业时,有意地多布置一些,学生叫苦不迭时再做出让步,自然会让他们感激自己的通情达理;学生在学习面前犯难时,下面的语言可能激起他们学习的勇气:“让你期末考到100分,这要求也许真的太高了。这样吧,你努努力,考到80分可以吗?”
- [9 ?% L5 H, t8 p; b7 m+ Q: ]7 J6 K+ ?( Y
  当然,老师和家长们也应该警惕这种“留面子效应”的负面影响。如有的学生犯了错误后,为了逃避处罚,采用离校出走的办法。班主任往往非常着急,过了几天学生安全回来后,班主任反倒不再过多地去追究学生前面犯的错误了。学生有意无意地利用了“留面子效应”,离家出走相当于“拆屋”,犯错误相当于“开天窗”,为了不“拆屋”,“开个天窗”也就被接受了。
+ c/ i8 a+ g! i! I( s- R$ t# L3 T4 k! E) L, T9 O3 m' y
  当然,留面子效应是否会发生作用,关键在于双方关系的亲密程度以及你需求的合理程度。如果既无责任,又无义务,双方素昧平生,却想别人答应一些有损对方利益的事情,这时候“先大后小”也是没有用的。如果你想让自己的男朋友为你买一个品牌包,可以先提出买一件名牌衣服。但如果你向一个素昧平生的人也用这一招儿,就会完全失效了。
密西沙加中文黄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1

主题

1307

帖子

4

精华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545
获赠鲜花
4722 朵
个人财富
9138 金币
注册时间
2010-11-25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5 09:55 | 显示全部楼层
友情提示: 请千万不要登入陌生网站输入QQ号和密码,以防诈骗。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从哪儿看到的,谢谢。
25.相悦定律: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0 Q; E+ S+ _9 K# L  {0 E8 D+ H6 O3 Z, E7 c4 ]
  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乔.杰拉德,平均每一个工作日都会卖掉5辆卡车,被吉尼斯世界纪录称为“世界上最了不起的卖车人”。他的成功秘诀就是先让顾客喜欢自己,进而对他所推销的产品产生好感。为了博得顾客的喜爱,他每逢节假日都会给1.3万名顾客,每人送去一张问候的卡片,卡片的封面上写的永远是同一句话:“我喜欢你。”
# K$ |2 ?9 T$ q# M
4 D9 T& f2 }& |  ~2 W" a  “我喜欢你。”这句简单的话每年都会像时钟一样准时出现在1.3万人的信箱中12次。正是这种看似不可思议的方法,让乔.杰拉德赢得了顾客的青睐,帮助他创造出连续12年都是“销售第一”的奇迹,每年的收入超过了20万美元。乔.杰拉德所用的这种方法,便是心理学上“喜欢引起喜欢”的相悦定律。
$ B! _1 M; Y- q: |$ Z% d3 T8 m9 g
5 j; X" K* y/ a/ F; h  相悦定律,是指人与人在感情上的融洽和相互喜欢,可以强化人际间的相互吸引。也就是说决定一个人是否喜欢另一个人的重要因素是,对方是否也喜欢他。“相悦定理”在人际交往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为人们往往喜欢那些喜欢自己,能够给自己带来愉悦的人。如果对方能够给自己带来快乐,就会有一种力量驱动自己去接近他;相反,如果自己在接近对方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好感与热情并不能引起对方的回应,希望与对方交往的热情便会随之冷淡下来。 . Z  X3 R3 ^4 k: {/ l6 j
5 G) T+ V$ ]5 M
  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用以证明人们在“美言”面前的反应。心理学家将被试者分为三个小组,让他们分别听到另外一个人对他们评论,被告知这个人需要获取他们的帮助。第一组人听到的全部是赞美之词,第二组听到的全部是负面的评论,而第三组听到的是正反两方面的评论。 9 I0 H0 S4 w3 `' J

) k- O& X; Q5 \6 f/ i: I0 {  实验结果表明,尽管他们完全明白评论者有求于自己,正面的评论不一定都符合实际情况,被试者仍然喜欢那些称赞他们的人。这说明,“好听的话”都能给人带来愉悦的心情,引起对方的喜爱。不论一个人的奉承是否合乎事实,奉承者都同样会赢得对方的好感。
% c1 ]# A/ o) `1 X. u* y4 a# S4 r! q( ^, R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都希望自己的言行品貌能够获得他人的认可和欣赏,对方的良好评价能够让自己获得社会交往和自尊的满足,从而使我们产生愉悦的感情,自己也会以相应的友好态度回报对方,于是彼此的情谊便会更加深厚;相反,对那些厌恶我们的人,我们也同样厌恶他。 ' ~# _  e/ o4 I& X7 |5 C& Y- R; }: w

7 r1 n$ a( V  _1 Q8 K1 c  有一位年轻的老师刚接手了一个班级。这个班的同学不团结,老师早有耳闻。上课的第一天,老师给每人发了一张纸条,要他们在上面写下自己最不喜欢的同学的名字。有的同学冥思苦想了半天,也写不出一个;有的一口气便能写下一大串。老师把纸条收上来,经过统计后,惊奇地发现了一个很奇怪的现象:那些列出人名最多的同学,往往都是最不受欢迎的人;而那些列出人名最少的同学,大多在班上人缘很好,极少有人讨厌他。
0 D" P+ W' [8 [' R9 o: i% r- T# W# g/ w9 q7 z0 e
  产生“相悦定律”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人们的回报心理。俗话说:“巴掌不打笑脸人”,如果对方对我们笑脸相迎,美言相向,我们也不忍心让别人的热情受挫,遭遇到自己的冷遇。比如,一个男孩持之以恒地追求自己心仪的女孩,每天给她发去一些温馨的短信:“我爱你”、“我很想念你”、“没有你,我只是一具躯壳”。世界上没有不喜欢甜言蜜语的女人,或许她对他最初一点好感也没有,日久生情后逐渐开始接纳对方了。 " R9 _7 x* ^/ m6 f. V) g- z7 X& F# R
- q2 Y1 |# x* U8 s0 r+ c
  在日常交际中,运用“相悦定律”能够帮助我们在人际交往中如鱼得水。一方面,我们用友善的态度对人,不要轻易说不好听的话,避免随意指责他人的缺点,这样才能得到别人更多的信任与喜爱;另一方面,我们在交往中要保持相对的理性,不要一味受相悦规律的驱动,只和对我们说好话的人交往,甚至落到奉承的陷阱里。 * ^" B3 x. k; J' N
" _/ I- h- Y/ g  d# w
  哲学家威廉姆斯曾经说道:“人性中最强烈的欲望便是希望得到他人的敬慕。”成功学大师卡耐基也曾写道:“不管是屠夫,或是面包师乃至宝座上的皇帝,统统都喜欢别人对他们表示好意。”在生活中,我们若想获得别人的喜欢,就要学会先去喜欢别人,将注意力从自己的身上转移到别人的身上。因为,一个人如果以自我为中心,只是在乎自己的感受,他很难成为一个深受他人喜欢的人。
; x' K% C4 o9 _& w
( E" I' b7 p* W) X% `  “相悦定律”被广泛运用于营销领域,成为推销员赢得顾客喜欢、成功推销产品的法宝。著名销售专家伍布奇先生是一家公司的总裁。一天,有人向他请教一个优秀的销售员应该具备哪些素质,伍布奇脱口而出说道:“推销员必须了解自己公司的产品,并且对产品有信心,工作勤奋,富有热情。但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他一定要喜欢别人。”
$ r; }8 n( B' ~: U8 a: M1 |$ s1 c
$ I( @; Z" c7 O  从某种程度上说,推销员在推销产品的同时,也在推销他自己。当顾客对他这个人有好感时,自然会对他的产品产生莫大的兴趣。所以,根据“相悦定律”的原理,若想获得顾客的喜欢,首先要真诚地喜欢你的顾客,了解顾客的兴趣爱好。当推销员向顾客介绍产品的时候,如果能够找准对方感兴趣的话题,就能拉近彼此的心理距离,达到自己的推销目的。
4 Y5 x. x" _4 U+ L" s
( |* Y9 P- z# o4 W5 M& Q  卡耐是一家面包店的推销员,一直想把面包卖给美国一家饭店,每次都以失败告终。后来,卡耐改变了策略,开始研究该饭店经理的喜好。他经过调查发现,经理是一个叫做“美国旅馆招待者”组织中的成员,甚至还因为他的热忱,一度被推选为主席。第二天,卡耐再次来到那家饭店,绝口不提推销面包的事情,而是跟他谈论他所在那个组织的情况。经理用热情洋溢的语调跟卡耐足足谈论了半个小时,还送了一张会员卡给他。几天过后,饭店的厨师打电话给卡耐,让他把面包样品和价格表送过去。
7 r. E' T8 Q) o4 s( L3 l
$ j, k- p5 ?8 R  不论是生活中的人际交往,还是商业上的谈判推销,只要我们能找到对方的兴趣所在,就能迅速获得对方的好感,为进一步的交往和谈判奠定了基础。当然,不论是赞美他人,还是迎合他人的兴趣,都一定要发自内心的真诚,不能为了牟取某种不正当的利益,而去刻意取悦于人,那就不道德了。 4 G0 `7 H8 k- E1 K# L' U, j: n) [

2 K1 T  J. ]; N2 G  我们对于“相悦定律”应该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不要只和自己喜欢的人交往,要知道,在那些我们不太喜欢的人中,或许也有许多良师益友;也有一些人,我们在初相识时觉得话不投机,但随着交往的深入,我们也会发觉那些原本不喜欢的人,也有很多可爱的地方。
密西沙加中文黄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1

主题

1307

帖子

4

精华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545
获赠鲜花
4722 朵
个人财富
9138 金币
注册时间
2010-11-25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5 09:56 | 显示全部楼层
友情提示: 请千万不要登入陌生网站输入QQ号和密码,以防诈骗。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从哪儿看到的,谢谢。
26.钥匙理论:只有心与心的交往才能产生共鸣 ! P" I1 H) [6 f" J

) w4 _1 k; w# n8 l  一座厚实的城门上挂着一把沉重的巨锁,铁棒、钢锯都想打开这把锁,借此显示自己的神通。铁棒自以为凭借自己的力量足以打开这把锁,它一会儿橇,一会儿砸,费了好大的劲儿,还是无法打开门锁。钢锯嘲笑它说:“你这样不行,要懂得巧干!只见它拉开架势。一会儿左锯锯,一会儿右拉拉,可大锁还是纹丝不动。 : `+ t8 s% e- y
* m8 t. c! x, ~8 o
  就在它俩垂头丧气的时候,一把毫不起眼的钥匙不声不响地出现了。小钥匙对两位气喘吁吁的败将说:“要不我来试试吧?”铁棒和钢锯不屑一顾地看了看这个扁平弯曲的小东西,异口同声地说:“看你这副弱不禁风的样子,我们都不行,你行吗?”在它们的嘲讽中,小钥匙轻巧地钻进锁孔,门锁咔嚓一声打开了。“你是怎么做到的?”铁棒和钢锯不解地问。“因为我最懂它的心。”钥匙轻柔地回答。
. [( O, W0 K4 N: Q9 m8 C7 T9 ~0 _  r  Y
  人与人的交往,贵在“交心”,只有心与心的交往才能产生共鸣。“交心”意味着尊重和理解对方的真实感受与需要。如果他害怕孤独,你就给他慰藉;如果他有所畏惧,那就给他安全感;如果他希望安静,你就让他独自待着,等等;必要时,用言行轻轻地拨动他内心深处的那根弦,观察到他的心理状态和情绪反应,你就能轻松地软化他,他的一切防御都将被轻轻地瓦解。 ! Z" ~( @* |! q, D# i

$ t2 M2 L5 ^  M% b# f! ~  每个人对外界都充满了警戒,如同心灵上罩上了一个护盾。这层护盾起着保护和反弹的作用,使你无法进入对方的内心世界。人与人的交往,很大程度上就是心与心的碰撞与交流,尤其是当你面对陌生人的时候,也许一句真诚的话语,一个体贴的动作,便能融化彼此沟通的坚冰。
4 n/ [# G7 Q( [9 @& ~+ f8 d: F5 |0 U; b& h6 ?
  如果将人的心比喻为车轮,在进行沟通时,可以用带子将彼此“心的车轮”连接起来,进而产生情感的共鸣。如果对方对你的热情无动于衷,无论你说什么,对方却三缄其口。这时候,你可以寻找对方比较感兴趣的话题,恰当地赞美对方,打破沉默。 & ]9 K# R, c& z* d: C

7 B7 X' U  C/ f; d5 W1 v  戴尔.卡耐基曾说道:“记住人家的名字,而且很轻易地叫出来,等于给别人一个巧妙而有效的赞美。”曾经在罗斯福总统任内担任邮政部长的吉姆.法雷,每次和陌生人见面时都会询问对方的姓名、职业、家庭等情况,并把这些资料储存在大脑中。第二次他又碰到那个人的时候,即使过了一年,他还是能拍拍对方的肩膀,询问起他的妻子和孩子的情况,以及他家后面种的那些植物。 + k. H9 o, b9 b6 F, O0 y
8 b0 g0 N& u9 w2 `; J
  吉姆少年丧父,没有接受过正式的学校教育,但是在他四十六岁的时候,有四所学院已经授予了他荣誉学位,他同时也成为民主党全国委员会的主席、美国邮政总局局长。记者采访他时,向他请教成功的秘诀,他说道:“我能记住并准确叫出五万个人的名字。” * o0 [* n! o5 }* [9 p

; X  `2 @, j7 p( {8 }  当我们与陌生人初次交往,如果能在第一次谈话时打动对方的“心”,交往才有可能继续下去。要想打动对方的心,首先要做到态度热情,用真诚的语言交流,以消除对方的戒备心理;与陌生人交流时,要注意消除说话时的紧张感,才能为对方留下良好的印象。你可以在说话之前先做深呼吸,缓和心跳速度,也可以减少焦虑。
- r8 z0 o8 ~% {4 a" a. @) @6 c- B0 |6 X
  如果你想打动对方的心,耗尽心思也未能如愿,不妨试着去打动对方身边人的心。1980年1月,在美国旧金山一家医院的隔离病房外,一位精神矍铄的老人为了探望一名因病住院的女士,与值班护士死磨硬缠了很久。但是,护士严守医院的规定硬是没有让他进去。这位老者便是通用电气公司总裁、世界企业巨子斯通先生,而他坚持要探望的女士,并非他的家人和朋友,而是公司加利福尼亚州销售员哈桑的妻子。
: V2 Q0 r, D' y$ @3 P4 I+ k# K9 _) c6 r1 G
  哈桑知道这件事后,感激涕零。为了报答斯通先生对自己家人的关怀,他每天工作16个小时,使加州的销售业绩在全美各地区中名列前茅。正是这种真诚的情感管理,使得通用电气公司的事业蒸蒸日上。
* m0 L) I8 R5 C# C- A6 J
/ ]& `7 ~" s& k3 j" V  亲人之间总是心连心的,如果你真诚关心对方的亲人,他会对你感恩戴德,有时比直接关心对方效果更加明显。   P: S  x$ d  H& N' t5 g) q

- i3 v" {' p4 d) o  N  成功的教育,也应从交心开始。教师如果不考虑学生的情绪,强迫学生做违背他意愿的事情,反而会让对方产生抵触情绪;如果教师能够心平气和地和学生谈心,把关爱的触须伸到学生的心灵中,他自然会把你视为良师益友,对你敞开心扉。著名教育家魏书生先生曾说过:“心灵的大门不容易叩开,可是一旦叩开了,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就会发现那是一片广阔而迷人的新天地,许多百思不得其解的教育难题都会在那里找到答案。”
密西沙加中文黄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1

主题

1307

帖子

4

精华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545
获赠鲜花
4722 朵
个人财富
9138 金币
注册时间
2010-11-25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5 09:57 | 显示全部楼层
友情提示: 请千万不要登入陌生网站输入QQ号和密码,以防诈骗。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从哪儿看到的,谢谢。
27.邻近性原则:远亲不如近邻
( D* H6 R3 N# X7 U/ ]" ]# e& g6 a& i* T5 [# `
  美国心理学家费斯廷格在1950年曾做了一个简单而有趣的实验。这位心理学家对麻省理工学院17幢已婚学生的住宅楼进行了调查,这是些二层楼房,每层有5个单元住房。住户住进哪个单元,完全是随机的。调查的对象是所有住户的主人,调查的问题是:在这个居住区中,和你经常打交道的、最亲近的邻居是谁?
! U/ K7 j4 p8 @( e6 I9 U& z& ?! I
  调查结果表明,居住距离越近的人,交往的次数越多,关系越密切。在同一楼层中,和紧隔壁的邻居交往的几率是41%,和隔一户的邻居交往的几率是22%,和隔三户交往的几率只有10%。多隔几户,实际距离没有增加多少,亲密度却降低了很多。 1 h" A5 Z0 p  j  ]& A
, s; w% s( ^  @, L( l# V
  在人际交往中,距离的接近程度与交往的频率有直接的关系,较小的空间距离有利于建立密切的人际关系。这便是心理学上的“邻近性原则”,是指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对双方的亲密程度影响很大:空间距离越近,心理距离相对较近,交往的频率也越高;相反,空间距离越远,心理距离也随之较远,交往的频率也较低。 " f0 B; f- j! u! \. b! X" t

9 X# v9 D) W4 y5 t  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在我们的生活中,也经常出现这样的现象:人们大多数的朋友都是自己身边的人,不是同学同事,便是近邻乡亲;在学校里,跟自己最要好的朋友往往是自己的室友或同桌;在火车上,跟自己聊天的多半是邻座或上下铺。 " n0 U# W9 E5 a; J: D

# o  K# C  x" j3 P  这是因为,彼此空间距离缩短的同时,拉近了双方的心理距离,消除了戒备心,自然容易产生比较亲密的感情。美国心理学家康恩做过这么一项实验,进一步证实了空间距离对人际交往中心理距离的影响。这个实验的测验内容是,当一个人与异性谈话时,会对离他多大距离的男女产生好感。在这项实验中,如果被实验者是男性,就叫两位女性实验者与他谈话,其中一位女性坐在距离他五十公分处的沙发上,另一个则坐在距离两公尺远的椅子上。谈话时,她们两个的态度完全相同。 ( C  r' J  E* F$ H

- L% y4 b$ X2 o2 E4 p: B5 F4 n  实验结果显示,男性对于坐在自己身旁的女性,较有好感。如果被实验者是女性,一般而言,也是对坐在自己身旁的男性较有好感。 ) R0 \! V# Q0 l0 [8 l- Z6 ^# k0 c$ U
# a/ ^$ A: M1 M3 `: O) z( B
  这个实验解释了心理医生为什么会选择空间小而隔音的房间进行心理咨询。当患者在一个小房间里面对心理医生时,因为空间距离较小,缩小了彼此的心理距离,从而产生一种安全、亲近的感觉。唯有这样,患者才能毫无顾忌地说出心中的烦闷,甚至是难以启齿的秘密。心理医生全面了解了患者的真实情况后,才能“对症下药”,抚慰患者的心灵创伤。 5 Z2 S: e8 Q, ~# s) M

* ?4 y, k$ s0 A  u) {/ D" M  在商务谈判中,如果能够适当缩小彼此的空间距离,往往能够获得成功。如果在宽敞的会议室里洽谈了很久,对方态度坚决,谈判陷入了僵局,你不妨尝试着将谈判地点转到饭店、酒吧等地方。彼此肩并肩,促膝而谈,心靠得更近,气氛更加融洽,这时如果你再做一个小小的让步,对方一定会被你的诚意打动,或许会为你提供更大的优惠,双方更容易达成共识。
% r  J+ ]% I. I2 n& x
9 k3 Y1 k- w/ i' ]. p  销售员在推销产品的过程中,适当缩短与顾客的空间距离,也容易让对方产生好感,进而购买你的产品。当面对面地与顾客交谈,发现顾客对产品有些动心,只是一时还拿不定主意的时候,销售员可以走到顾客的身边,以非常靠近的方式来说服他,为他展示产品的功能。这时,顾客会增加对销售员和产品的信赖感,很有可能爽快地购买你所推荐的产品。 % u# K! \( H- i: C) {9 M" J* s
, k0 [  U5 w7 V7 Y+ J
  人际交往中,空间距离成了一种交际环境。改变与对方的空间距离就能改变对方的感觉与态度。换一种角度看,那些离我们越近的人对我们所产生的影响也就越大。著名成功学大师卡耐基曾说过:“一个人的成功15%取决于他的专业知识,还有85%取决于他的人际环境。”因此,选择一个阳光健康的人际环境,对一个人成长发展影响深远。接近那些勤奋积极的人,你会在不知不觉中深受他们的感染,也养成奋发向上的心态,容易实现自己的目标和理想;与那些自暴自弃、满腹牢骚的人在一起,你也会变得跟他们一样颓废消极,丧失斗志。
$ s4 O" M4 _9 |6 ~% W3 s. _, J( h0 O5 n/ ~8 J3 h4 @1 i
  一次,《心灵鸡汤》的作者马克.汉森和激励大师安东尼.罗宾同台演讲。演讲完毕后,马克.汉森和安东尼.罗宾热切地交谈起来。马克.汉森问道:“安东尼.罗宾,我们同为成功学大师,为什么我的年收入才100万美金,而你却可以拿到5000万美金?这其中有什么奥秘吗?”
% l$ _1 f: \. u7 N' m; R, _$ Z) }6 q, i) y. b- V8 @3 H
  安东尼.罗宾反问道:“马克.汉森先生,你每天都跟什么样的人呆在一起呢?”马克.汉森骄傲地答道:“我每天都跟百万富翁在一起。”安东尼.罗宾微微一笑,说:“这就是你的问题了,每天跟我在一起的都是亿万富翁。” ; G/ B/ w( |) S" f" j

+ H" T4 J1 m" o. T  选择与比你优秀的人在一起时,你就有了前进的目标。与鹰在一起,不是鹰你也会学着飞翔,与小鸡在一起,是鹰你也飞不起来。要想成功就和成功的人在一起,要想快乐就和快乐的人在一起,要想健康就和健康的人在一起,要想美丽就和美丽的人在一起。
密西沙加中文黄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1

主题

1307

帖子

4

精华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545
获赠鲜花
4722 朵
个人财富
9138 金币
注册时间
2010-11-25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5 09:57 | 显示全部楼层
友情提示: 请千万不要登入陌生网站输入QQ号和密码,以防诈骗。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从哪儿看到的,谢谢。
28.相似性原则:人们喜欢与自己相似的人
# D6 ~; U) a6 |
3 e$ @; M: i" v7 y  小林在北京上完大学后,决定留京发展。可是在人才济济的京城,小林很难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参加了好几次面试,他最终都被淘汰出局。一天,一家不错的贸易公司打电话来让他去面试。正在为工作发愁的小林决定再去碰碰运气。 # Z# T2 m. y* ~* \  [( F1 }
% {8 Q! a8 F6 i9 C7 e, r
  来到这家公司后,面试官让他先自我介绍一番。小林听出面试官的口音中夹杂着自己老家四川的口音,于是在面试结束后,他极有礼貌地问了一句:“请问您是不是四川人?”面试官微笑着问他:“你是怎么知道的?”小林说道:“我是四川人,听到您的口音觉得很亲切。”面试官拍拍他的肩膀说:“你我都是老乡,还真是有缘。你很优秀,专业也比较对口,这样吧,从下周一开始,你就过来上班吧!”
( x# f' x# L7 w! Z( c7 [5 k6 T) f. Z8 Z2 X' r% W. ?
  就这样,小林巧妙地利用了自己与面试官的地理相似性——同为四川人,顺利地找到了自己满意的工作。 ' f* ?( A2 E+ [- x" S9 G3 A  {

  ?; ?0 {6 Q% N9 S) u; {- R8 E  相似性原则认为,人们往往喜欢那些与自己相似的人。这里所指的相似是指人们感知到的相似性,包括信念、价值观、态度和个性品质的相似性,外貌吸引力的相似性,年龄的相似性,以及社会地位的相似性等。 2 P+ ~! W$ Q" a( K- p
# X3 f/ I! y5 P
  在生活中,我们也时常见到这样的情形:人们在早期交往中,年龄、社会地位、外貌吸引力往往起着重要作用,随着交往的加深,信念、价值观、个性品质等因素的作用会慢慢突显出来,超过了其他的因素;很多兴趣爱好、价值观、宗教信仰等相同的人,往往能够成为知心朋友;在一些社交场合,如果能够表明自己与对方有相似的经历或观念,更容易找到双方感兴趣的话题,让彼此的交谈更加投机。
- R( Z! j+ }* a5 F; m# J  Z
3 r/ ?6 z  x" {* |  人们为什么喜欢与自己相似的人交往呢?心理学家认为,跟自己相似的人交往能够肯定我们自己的信念、个性品质和价值观,起到正面强化的作用。彼此在交往的过程中,也极少因为观念的相悖而发生争执和相互伤害;此外,一些相似的人容易共同组成一个群体,人们生活在这个团体中,可以团结一致对付外界的阻力,增强安全感和归属感。
( M- J% E; u6 ?! F5 c9 E8 [; [* j" d; f: x, r
  为了从理论上证实“相似性原则”的效用,美国心理学家纽加姆曾做过一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他让17名互不相识的大学生同住在一间宿舍中,对他们的亲疏变化过程,进行了长达4个月的跟踪调查。实验结果表明,在相识之初,空间距离的远近决定了彼此的亲疏程度;然而在实验的后期,那些在信念、价值观和个性品质上相似的人,在研究结束时都成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 ; n# x, Y5 l! {- }

( C! v9 D8 s: d8 J  俗语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人们在交往中,如果发现彼此志趣相投,自然会成为知己朋友;相反,如果随着交往的深入,发现双方的价值观有着天壤之别,即使彼此已经非常熟识,也会因为这种观念上的差异而分道扬镳。
; k+ i7 K$ ?* b4 l# x$ N8 E( @1 Y6 [6 H* z! Q9 {
  有一个“割席断交”的故事,说的是古时有一对名叫管宁和华歆的好朋友。一天,他们坐在一张席子上读书,窗外传来一阵喧哗声,原来是一位达官贵人从窗下经过,仪仗庞大,威风凛凛。管宁望了一眼,便立即回到原处继续读书。华歆被豪华的场面吸引,忍不住跑到大街上看个究竟。等他回来后,管宁将两人共同坐过的席子从中间割为两半,痛心地说道:“我们的情趣和志向完全不同,从今以后,我们的关系就如这张草席,不再是朋友了。” & L2 F' J9 z- ?% D0 s, c. [2 X+ [

; T1 V" }2 `( Y  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志趣迥异的两个人,无论相识多久,都如同两条平行线,不管靠得多近,永远也没有交心的那一天。在人际交往中,若能与那些相似的人交往,可以帮助我们在极短的时间内获得真正的友情;另外,在与自己相异的人交往时,如果需要与对方建立起和谐的关系,我们可以尝试着“求同存异”,尽量表现出自己与对方相似的一面。 6 w! R8 O# R- _( e! f, t
3 B4 f4 O) p8 a$ n! x
  假使我们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发现自己与周围的人格格不入,不妨尝试着“伪装”一下自己,表现出与他们相同的特质,就会更容易被他们所接纳。19世纪的画家凡.高出生于一个基督教牧师的家庭。25岁时,他来到比利时南部的矿区博里纳日传教,那里的人们都以做矿工谋生,穿着破烂的衣服,满脸煤灰。刚到那里的时候,凡.高担心自己不被他们接纳。
7 ^) c& z; y7 `6 R/ G- h
- O1 G9 s# S% ^" [  一天,凡.高到矿区捡了很多煤渣用来烧炉子。之后,因为时间紧迫,他还来不及清洗满脸的煤屑,就登上讲坛开始布道。出乎意料的是,他的布道很成功,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当他回到住处,准备洗脸时候,猛然从镜子中看见脸上沾着一层厚厚的煤屑。“原来如此,”凡.高说道,“这就是他们认可我的原因所在。”从那以后,凡.高每天都往脸上涂煤灰,使自己看起来更像当地人。
) x$ f: I: K- n2 m6 P
! ?! u- \. Y5 [! }  当我们与他人初次见面时,通常会询问对方“是哪里人,学什么专业,在哪里高就”等一些问题。一问之下,发现彼此竟是同乡、同行、校友,顿生亲切之感,消除了陌生人之间的隔阂。很多人担心和一个陌生人交谈时,找不到共同的话题,其实人与人之间都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比如相似的经历、对某件事情的共同看法、喜好同一件东西,等等。只要你用心观察,或许就会发现你们原来喜欢同一种颜色,对同一本小说情有独钟,有一部电影让两人都曾经潸然泪下,喜欢午后到同样的一家咖啡厅里喝咖啡。
) K2 [6 _- _4 |. L, m, S$ V. E& ^  c1 s4 E) l
  慢慢地,随着谈话的深入,你会发现两人之间相似的地方越来越多,气氛也会愈来愈融洽。当对方对某件事发表了与你相似的看法,或者讲述了一段与你相似的经历时,那么你要适时地来一句:“我也是这么想的,你与我真是太投缘了!”“太巧了,我也去过那里。”有时,只要这么简短的一句话,就能够拉近彼此的心理距离。 1 z, Q2 y& T+ X' [& [
. R+ G5 @1 U8 J: V
  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或许就因为一次投缘的谈话,让彼此觉得有那么多相似的地方,于是原本萍水相逢的两个人,相逢恨晚引为知己。
密西沙加中文黄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1

主题

1307

帖子

4

精华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545
获赠鲜花
4722 朵
个人财富
9138 金币
注册时间
2010-11-25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5 09:58 | 显示全部楼层
友情提示: 请千万不要登入陌生网站输入QQ号和密码,以防诈骗。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从哪儿看到的,谢谢。
29.换位思考定律:站在对方的立场,将心比心 - u0 D4 q; M$ c9 f, h" c. k3 O
0 p- O6 O, k7 H- ~+ Y$ t
  古希伯莱有一个国王叫所罗门,是一位令后世敬仰的“有道明君”。一次,国王正在办公的时候,有一对老夫妇闯进来,争吵着说他们要离婚。所罗门向他们询问原因时,老翁讲出了若干个理由。所罗门边听边点头,最后说,“是的,你是对的,你们应该离婚”;话音未落,老妇人强烈反对,说绝对不同意离婚,问她理由,她的“理由”比老翁还要充足。所罗门同样边听边点头,最后说,“是的,你是对的,你们不应该离婚。” 3 l- \2 ]8 f9 F. N' O2 I) ~
* Q2 A+ a; d* t0 T/ a6 H. J  a
  这时,国王身边的大臣见国王如此断案,忍不住站出来当众指责所罗门:“陛下,你不应该这样断案,你这样断案是不对的。”所罗门同样边听边点头,最后说:“不但他们是对的,作为大臣,你如此批评我也是对的,确实没有如此断案的,尤其是作为一个国王。” 0 B/ U- X8 _& K. |& X+ h
6 i8 x6 f$ {/ ]3 z! M9 k
  国王站在对方的角度去评判,自然觉得每个人的观点都是正确的。这个故事启发我们,在人际交往中需要站在别人的立场上,将心比心地进行换位思考。 6 n. q  r9 D6 _9 J0 e
+ m8 B3 V0 H/ }' {
  “换位思考定律”是指,站在对方的立场上理解对方的想法、感受,从对方的立场来看事情,以对方的心境来思考问题。通过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地理解别人,能够给对方留下好感,对方也会感到自己被尊重,从而愿意与自己交流和沟通。
. Z, K2 F+ M+ o" k2 ]! }$ T" V6 f! \; V" L  M: R
  我们每个人都充当着各自不同的角色,因此在人际交往中,我们都习惯从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出发去看待问题,对别人的观点和行为做出主观的判断。如果我们都能站在对方的角度,将心比心地换位思考一番,生活中很多复杂的矛盾纠纷都能够迎刃而解。 % x- U" x% d( |- W1 U: w! m
+ ~- Q; D7 N5 |  e
  德国贝尔奈曾说:“不会宽容别人的人,是不配受到别人宽容的。”换位思考的实质,是一种理解与宽容,彼此之间心与心的交流与谅解。真正的换位思考需要从内心深处站到对方的立场上,像感受自己一般的去
密西沙加中文黄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广告合作(Contact Us)|关于我们|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加拿大密西沙加华人网

GMT-5, 2024-11-22 12:41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